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3、陆游〔宋代〕
4、《书愤五首·其一》
5、这句话表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率三军统复汉室北定中原的决心。
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8、鉴赏如下: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类似说法.在不少赏析文章中也可读到。如影响较大的上海辞书版《宋诗鉴赏辞典》: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论世知人。《书愤》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歌,倘称陆游于诗中以矢志北伐的诸葛亮“自勉”“自况”,须探究一下这种“自勉”“自况”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存在。从创作背景看。据于北山《陆游年谱》,《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初,时陆游蛰居山阴落职赋闲。这一年。陆游六十二岁。自淳熙七年(1180)被劾居乡后.陆游离开政治中心已五年之久。作此诗前,陆游有诗记其精神及身体状况: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旁落雨中看。(《病起》)病起清赢不自持,年光即上鬓边丝。(《山居戏题》)在可以确证与《书愤》作于同时的诗作中,陆游坦陈其“背时”“杜门”之心态处境: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新年》)佳人空谷从来事,莫恨桃花笑背时。(《梅花已过……》)虽说“终忆祁连古战场”(《新年》)为志士本色,但当年在南郑前线“铁马秋风”建功立业的一腔豪情,应该说是烟消云散了。佳人空谷志士不遇,杜门谢客一醉消愁。如此心态。如此境况,陆游离诸葛亮的勋业无论如何是很远的。自视如此。朝廷又是如何看待陆游的呢?这一年,陆游新蒙起复.除朝请大夫、知严州。陆游至临安觐见宋孝宗之时。皇帝对这位一生大声疾呼抗金的志士的训谕是:“严陵,山水圣地,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宋史》本传)皇帝眼中,“一生报国有万死”的忧国之士。其实不过是咏风弄月浅吟低唱的一介文人。落职赋闲毫无实权的一位贬官,皇帝定位“赋咏自适”的一介文士,欲以诸葛亮“自况”,岂不有自作多情之嫌!能以蜀相诸葛亮“自况”之人,当得有诸葛亮那样的身份、地位、权力、威望,否则,便难免贻人以笑柄。从淳熙十三年陆游的境遇看.与诸葛亮有一丝一毫的可沟联相通之处吗?称陆游以诸葛亮“自况”,不是表彰诗人的爱国之心.倒是将其置于大言不惭的尴尬境地了。从意象运用看。“拈风想象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游诸葛武侯书台》)陆游一生景仰北伐曹魏的诸葛亮,《出师表》遂成为陆游诗中的常用意象。淳熙三年(1176),陆游五十二岁,作《病起抒怀》,诗云:病骨支离沙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此前,诗人有一段在四川的从军经历,夜读《出师表》,激起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以诸葛亮“自勉”之情的确有过。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看不出诗中的“自况”意味。诗人在擘画进军关中的抗战派四川宣抚史王炎幕府,度过一段在大散关前线的烽火岁月,更有可能成为“当代诸葛亮”的.应该是职位较陆游高得多的这位封疆大吏。“出师一表通今古”,诗人运用这一意象,正是道出了对当权者的一种希望,尽管王炎的北伐后来成为泡影。《书愤》作后又过十年,庆元二年(1196),陆游作《七十二岁吟》,诗中再一次运用《出师表》这一意象: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渭滨星云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尾联意思十分清楚:千载而下之今日。像诸葛武侯那样的一心报国者已后继无人了。“一表何人继出师”其实正是“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同义语。区别仅在前者说得更为明确罢了。所以,终陆游一生,以诸葛亮“自勉”。抑或有之,诗人却未曾以诸葛亮“自况”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百年来谁可与诸葛亮相比?”答案应当已包含在这反问之中:绝不是“舍我其谁”。只能是“世无英雄”!三十年中,诗人三次运用《出师表》这一意象,“一表何人继出师”这一结论。是从现实的屈辱政治中得出的。从诗歌内容看。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陆游《读杜诗》:“常憎晚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凡言伯仲,当指相去不远.可资比照。千载而下,谁堪与诸葛亮相比?这样的人物应当是身居中枢要津之当权派。“塞上长城空自许”.年轻时。陆游自比自况的对象是南朝宋文帝之大将檀道济,但那也是遥远的过去了。而今。“镜中衰鬓已先斑”.连“塞上长城”的“自许”也显得空邈而不切实际.更不用说是自比挥师北伐的诸葛亮了。陆游抗战的热诚从来没有消逝过.对当权的投降派的揭露也从来不曾停止过: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感事》之二)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更无人。(《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致能揽辔录……》)与上列诗句直斥衮衮“诸公”有别,《书愤》一篇则间接曲折.通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暗中谴责主和派。“世事艰”就艰在朝中主和派当权。自己虽有作“塞上长城”的报国之志,却投闲置散,横遭压抑,不受重用。“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抚今追昔,用一则典故婉转地写下了对政坛人物的客观评论。诗歌的这一内容在诗题中有明确交待。《书愤》所抒之“愤”,涵盖两个时段:昔时和今朝。“塞上长城空白许”,一个“空”字,热泪满襟,明言往昔人生失意的无穷感喟。“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谁”字,明知故问,坦陈当代世无英雄的可悲现实。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文恬武嬉的主和派的绵绵不绝之“愤”。辅弼重臣多庸碌苟安之辈,竞无一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倡言北伐恢复中原,诗人的现实之“愤”,正集中表现于《书愤》之末二句。诗人以酣畅淋漓之笔猛力抨击死气沉沉的现实政治.如此解释,方可使《书愤》之“愤”落到实处。综上.可知“自勉”“自况”之说不过是赏析者臆想的产物。用这种说法诠释陆游《书愤》尾联,甚为不妥。于北山先生“指斥当局,蔑视强敌”(《陆游年谱》)之八字短评当为不易之论。
9、鉴赏如下: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10、出师表即为诸葛亮所写,所以是诸葛亮。这首诗是陆游的《书愤》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11、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12、表扬的是诸葛亮。诗句中出师一表就是指的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写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这篇文章为后世人一直传颂,认为它是对人最忠诚的一个楷模表白。千百年来谁也无法与之相比,因为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诗句是说千百年来没有人能比得上。
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4、终陆游一生,以诸葛亮“自勉”。抑或有之,诗人却未曾以诸葛亮“自况”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百年来谁可与诸葛亮相比?”答案应当已包含在这反问之中。
15、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7、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18、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上的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是说出师表这篇文章写得好,千年以来没有那篇文章能和他相比。
1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描写的是诸葛亮。
2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2、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23、宋代陆游
24、全诗“对镜无心莫问禅”全诗
2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7、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2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9、形容的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30、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