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李绅的悯农精选好句62句

59

1、李绅的《悯农》教会了很多孩子们从小就要珍惜食物,不能浪费粮食,可是最讽刺的是,写这首诗的诗人,后期过惯了养尊处优、奢侈浪费的生活,早已忘却了自己的初心。

2、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3、《悯农(其二)》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4、宋代:杨万里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7、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8、悯农二首-其一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悯农二首-其二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扩展资料:赏析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9、《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此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民辛苦劳动了一年,终于获得了丰收,却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所遭受的剥削深重。

10、首先悯农不是李白写的而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悯农二首》中的第二首。

11、本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2、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义务教育教科书。

13、【唐】李绅

14、古诗《悯农一》和《悯农二》完整版

15、《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跟李白没有任何的关系。

16、李逢吉满心想的是若是官路升迁,像是登台这么简单就好了。李绅却被田野立农夫顶着火辣的阳光锄地感动,因此感叹:

17、唐代:李绅

18、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19、悯农有三首吧,“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20、李绅(772-846),安徽亳州人,生于乌程,即今天的浙江湖州,长于润州,即今天的镇江。他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真)、白居易交游甚密,同时,他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在诗学上成就斐然,《全唐诗》存其诗四卷。他的诗作中流传最广就是《悯农》二首,今天这首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可谓是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21、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22、因为这首诗,李绅成为著名的悯农诗人。而这首诗到了今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旨在让大家知道耕种的艰辛,从而学会节俭。

23、《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

24、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25、大家都知道鸡的舌头是很小的,所以李绅为了吃掉鸡舌,让厨子一顿就杀三百只鸡,来满足自己舌尖上的欲望。他知道百姓劳苦,却还大肆铺张浪费。更甚者,他还学起了当贪官污吏,贪得无厌收刮民脂民膏,让百姓愤怒不已,唾骂不已。而官到宰相的他不仅没有鞠躬尽瘁,为民服务,还将贪污之风愈演愈烈。当初写下“四海无闲田”的人竟然会变成如此模样,看来人若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忘记初心,走向歧途。孟子说:不负初心,方是君子本色。”李绅年轻时也是有肩负天下的大志的人却因为官场而改变初心!倘若他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想必也一定能流芳百世。

2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7、《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

28、二十七岁的时候,李绅高中进士,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有一年他回故乡探访亲友,正好与他同榜进士的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过亳州与李绅撞上。

29、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0、《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所作。

31、诗人李绅年轻时,看到百姓下田种地,劳动十分艰辛,心里有感而发,从而写下这首五言古诗,体现百姓劳作的不易,从而呼吁大家节约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诗人李绅能够观察到农民劳动的辛苦,从而呼吁大家珍惜粮食,是一种崇高的行为,满满的正能量行为。并且将自己同情农民的感情抒发出来,让我们知道应该要尊敬农民伯伯,实在是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32、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33、可是你能想到,这样一位陪伴我们走过启蒙教育的诗人竟然会违背初心,变得表里不一吗?原来李绅生活在盛唐时代,盛行奢靡之风,为官后更是染上了铺张浪费,压榨百姓的恶习。李绅有一个怪癖,让人不能理解,就是吃鸡舌头,每顿饭都要吃,一顿不吃就茶饭不思。如果是偶尔一次倒是无可厚非,但是李绅却天天食用让人咋舌。

34、扩展资料

3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37、一、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二、赏析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3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40、第二日张又新醒来,发现身边多躺着一个人,仔细一看,竟是昨夜渴望不可及的佳人你不是念念不忘“当时求梦不曾眠吗那么,满足你的一切心愿

4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42、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43、《悯农》

44、一、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二、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45、悯农的作者是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锄禾唐朝诗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然而,此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一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一说“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此说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互见的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备祖》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所辑《田家二首》诗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而此书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把这首诗判归了聂夷中。三,聂夷中(837~?),字坦之,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咸通进士。《唐诗纪事》说:“(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尤为清苦。”聂夷中出身贫寒,入仕后仅做过县尉小吏,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诗句。《全唐文》共收聂夷中诗一卷,诸如《田家》这类题材的诗歌占四分之一,看来“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非聂夷中莫属。以上两说都有道理,而一般认为作者是李绅,其实并非定论。

46、两人是好友,既然如此巧合,自然要约一波。聚会的时候,两人登上观稼台,一时心潮起伏。李逢吉先感叹一番,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47、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4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9、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50、不是李白

5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擦,粒粒皆辛苦。

52、李绅27岁写的悯农。

53、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54、古朗月行

55、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56、悯农不是李白写的,是李绅写的。

5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8、悯农李白

59、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60、李绅是唐代诗人,也是大唐宰相,他从小就没有了父亲,跟母亲相依为命。李绅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快三十岁了才考中进士。《悯农》系列的诗作是他前期的作品。

61、作者:李白

62、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