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丽的春天已远去,初夏的景光也许多可欣赏。不用去得很远,庭院里看看,也足可赏心悦目。
2、午后睡醒来没有什么事可是想的空闲的看着儿童们摘花玩耍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此诗原题为《闲居初夏午睡起》,相比删节版的题目,倒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从杨万里的生平中推断,此诗当是他年老后退隐田园那十五年中写的。 有的朋友可能说,你说得不对。杨万里退隐田园时已六十五岁,古人牙齿保健方面做得极差,六十五岁的老头儿早没牙了,哪来的“梅子流酸溅齿牙”?确实如此,但细找起来,杨万里这首诗,看似生动自然,其实破绽多多,清代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九中就指摘此诗说:“梅子流酸,芭蕉分绿,已是初夏风景,安得复有柳花可捉乎?” 其实饱读旧诗的人不难发现,杨万里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实情实景,但实际上却是一堆前人的章句拼凑而成,像“梅子流酸溅齿牙”一句,得自韩��《幽窗》中的“齿软越梅酸”,而“芭蕉分绿上窗纱”也和杨炎正的《诉衷情》词:“露珠点点欲团霜,分冷与纱窗”相似,诗中的最后一句,杨万里曾自以为很得意,周密《浩然斋雅谈》记载道:“诚斋(杨万里)亦自语人曰:‘工夫只在一捉字上’。”然而,白居易的诗中早就用过这个“捉”字,诗意也相近:“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所以说,杨万里这首诗虽然读起来也不错,但并非是超一流的好诗,钱钟书先生曾评过:“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写自己直接的印象和切身的情事,倒给古代的名句佳话牢笼住了,不想到杜老的�~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他们的心眼丧失了天真,跟事物接触得不亲切,也就不觉得它们新鲜,只知道把古人的描写来印证和拍合……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诗里所写的情景呢?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典故呢?” 这或许是宋诗的一大缺点,有时想想也没办法,前人都说得太经典了,让后人怎么说呢?
5、描写的是初夏,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午后睡醒来没有什么事可是想的空闲的看着儿童们摘花玩耍
6、戏xì掬jū清qīng泉quán洒sǎ蕉jiāo叶yè,
7、偶ǒu欲yù看kàn书shū又yòu懒lǎn开kāi。
8、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13、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9、(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10、——宣宗李忱《吊白居易》5、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
11、杨万里的《初夏睡起》意思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一.原文初夏睡起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二.注释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2.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3.思:情意,情绪。三.作品鉴赏果梅树的梅子,让你看到了都能感觉到牙齿有酸的味道,还有那窗前随风摆动的芭蕉叶子、窗外漫天飞舞的柳絮和远处正在捕捉柳絮的儿童,环境多么优美舒适!动中有静,情趣既悠闲又活泼,让人不由自主地展开了更多的联想。四.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
12、戏掬清泉洒蕉叶后面是儿童误认雨声来。
13、——贺知章《回乡偶书》9、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4、儿ér童tóng误wù认rèn雨yǔ声shēng来lái
15、(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6、《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7、作者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儿童是那么活泼。2.)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儿童捉着飞舞的柳絮是多么一种可爱的表现。
18、——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9、——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10、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20、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21、二、释义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22、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3、清平乐·村居
24、描写孩子的诗句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25、初夏睡起作者:杨万里[南宋]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26、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7、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28、初夏正是植物旺盛大时候。虽没有了梅花,但结出了梅子,而且即将长成,很快就能荐酒。还有翠绿高大的芭蕉,叶子已那般阔大,遮住了窗户,映得窗纱成绿色。柳絮还没有飘尽,依然随着轻风而飘飞。此时虽易惹人困,对于小孩子却不一样。他们是最喜欢夏天的,换了单衣,正好玩耍。他们正奔跑着捉纷飞的柳絮,是那样欢快。看着他们,也使人感到十分愉快。
29、故意掬一捧清泉洒在芭蕉叶上,儿童误以是雨声来了。
30、——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3、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31、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
32、杨万里这首《闲居初夏午睡起》,记述初夏午睡醒来后的所见与所感,即环境、处境与心境,表达闲适、愉悦的心情。
33、(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34、——崔道融《溪居即事》11、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35、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36、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37、——崔道融《牧竖》1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38、松sōng阴yīn一yī架jià半bàn弓gōng苔tái,
39、“闲看儿童捉柳花”明写闲字,最有意味.一看一捉,一静一动,它不仅写出初夏鲜活之画面,更写出诗人通脱之胸襟.从而使平凡的日常生活具有诗的意味,使山水田园诗具有了新的意境.
40、一、原文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41、——轩治翁7、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42、(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43、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44、舟过安仁
45、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46、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47、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48、三、出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49、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50、描写的是初夏,
51、——《牧牛图》6、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
52、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53、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54、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55、——李涉《牧童词》4、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56、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