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崔颢黄鹤楼优选69句

59

1、《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汉阳: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3、但细细品味,诗的气魄意境着实阔大。如果说前四句是表现了一种时间的孤独感的话,那么后四句则表现了一种空间的孤独感,两种孤独感交融,的确把作者的“乡关之思”烘托得淋漓尽致。

4、节选自《文苑英华》卷八一〇《黄鹤楼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5、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原诗如下:

6、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7、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8、更重要的是,这种孤独感不仅仅在于思乡,还在于人在宇宙中的归属感,更使得诗歌本身的诗意浓厚。

9、白话译文

10、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1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xīrényǐchénghuánghèqù,cǐdìkōngyúhuánghèlóu。

14、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15、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6、全诗内容如下:

17、【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18、诗人登上黄鹤楼,早已为它的有关神话传说所吸引,因而从鹤去楼空这一幻想事实出发,由虚而实,由远而近,从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烟水的现实之中。乘鹤飞去的传说不足凭信,然而烟波江上的日暮乡愁,却是身历心感,不可摆脱的。全诗是写登楼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语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此诗影响之大。

19、其次,颔联似对非对;

20、《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21、平心而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不无可挑剔之处:

22、乡关:故乡。

23、“白云千载空悠悠”本就带给这画面苍茫之感,颈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长势茂盛的芳草。这是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饱含生命力的画面,引得诗人赞美欣赏而极目眺望,不禁牵动了乡关之情。

24、《黄鹤楼》注音版朗读:

25、作者简介

26、(三)孤独如云

27、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28、《黄鹤楼》赏析

29、晴川历历沼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0、《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黄鹤楼》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31、《黄鹤楼》是一首七言诗,体裁不是“菩萨蛮”。“菩萨蛮”是词牌名,体裁是词。

32、颔联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白云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3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4、【解词】:

3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6、【翻译】:

37、首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既写出了黄鹤楼之名的来历,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又以一个“空”字,点明了诗人的神往之情。

38、再次,且上句连用六仄,下句又收以“三平脚”,反映了七言律尚未成熟的迹象。

3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0、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4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2、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题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43、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44、首先,“黄鹤”词三重;前三句当中都出现了“黄鹤”这2个字。

45、—[唐]崔颢

46、历历:分明可数。

47、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直抒乡愁。

48、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49、前几句的意境之开阔,表现在时空两个方面。从时间上来讲,直接溯源到美丽的神话传说,诗人的心胸和思绪不可谓不广泛;另外从空间上来讲,从所在的黄鹤楼到眼前所看到的景色,再到天空当中的白云飘荡,无论是哪一层的境界,都是如此,情境悠悠,意境开阔。

50、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5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2、崔颢这首《黄鹤楼》是一首起七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的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53、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54、(一)意境开阔

55、rìmùxiāngguānhéchùshì?yānbōjiāngshàngshǐrénchóu。

56、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57、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58、全诗如下:

59、崔颢的这首诗并不合七言律诗的格律,但是意境绝佳,为历代称赞。李白到黄鹤楼,有意题诗,却被崔颢的诗折服,叹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60、崔灏《黄鹤楼》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61、(二)风景如画

62、huánghèyīqùbùfùfǎn,báiyúnqiānzǎikōngyōuyōu。

6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64、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65、尾联写到黄昏,是时间,说明眺望时间之长。乡关,是核心,何处是我的家乡?问得无奈而深情。烟波缥缈的大江,漂泊他乡的人生,寻找归宿的心情,扭结为浓浓的无限乡愁。诗人的真正意图,至此方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意绪;登高是为了望远,抒发思乡情怀。

66、qíngchuānlìlìhànyángshù,fāngcǎoqīqīyīngwǔzhōu。

67、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不见斧凿痕迹。虚幻与真实相互生发,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色彩;近景与远景结合,髙楼与江面形成了立体的凄迷画面,也呈现了全诗的幽怨基调。

68、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69、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尽管诗中有空楼,有白云,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画,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