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杜甫 蜀相38句

59

1、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2、这尾联两句接受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力的崇高慕名和对他工作未竟的怜惜心境。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衬托,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力,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从前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以为“宕出远神”是诗篇结束的一种好办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沛的表现。

3、看起来都在写诸葛亮,只最后一句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痛惜,但仔细读,你会发现,杜甫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内心情怀完全融入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痛惜之中。

4、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5、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6、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

7、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8、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9、先说结论,杜甫的蜀相写于唐代宗时期。蜀相这首七言律诗写于杜甫自流,成都期间,当时祝福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就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带居住,他在成都郊外的浣溪草堂居住,并且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属相,这首其实这首律诗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一生。

1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12、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柏,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13、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其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表达其忠心报国的愿望。

14、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1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6、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17、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8、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1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0、《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21、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22、这颈联两句,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

23、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24、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25、蜀相这首诗是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的,诗的颔联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柏黄鹂空好音。

26、写蜀相其实是写自己,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壮志难酬,诸葛亮是杜甫心中的理想人物,虽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一致,来到武侯祠让他感慨万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杜甫梦寐以求的境遇,然而,杜甫一生都没有得到诸葛亮那样的待遇。杜甫多次科考都未中,他只好多次向达官贵人献诗,向朝廷献赋,才得了一个小官当当。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穿过交战区,投奔肃宗,肃宗感念其中,任他做左拾遗,但不久,他因营救房琯,被肃宗冷遇,后被贬,最终流落成都。所以这里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暗含着杜甫多希望得到明主赏识的痴心,写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臣之心,也是在写自己“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杜甫语)的忠君之心。

2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8、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29、《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30、杜甫的《蜀相》一诗属于七律

3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32、“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寻字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缅怀,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3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4、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表达了作者惋惜其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情。

3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36、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37、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38、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时年杜甫48岁。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