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勤学苦读的故事
1、同朝的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之后,人们用积雪囊萤来形容家境贫困却学习努力。
2、带经而锄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3、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孔子、韩愈、欧阳修等,他们在学习上都非常刻苦,钻研经典,努力提高自己的学问
4、程颢、程颐的勤学苦读: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学者,他们为了追求更深入的学问,不惜在极端的贫困环境下苦读黄庭经,并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5、关汉卿是中国明代的戏曲作家,在他二十五岁那年,因为不能支付学费而放弃了读书。但他没有放弃学习,把大量精力花在看书、写作和排练上,最终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
6、韩愈送子侄之归,嘱咐道:“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好耍懒散,因为要想取得真才实学,就必须勤奋刻苦。”
7、可以说,古代文化中强调的“读书为学,思而笃行”的学习态度,与现代的科学精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这些勤学苦读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佳话,也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典范。
8、头悬梁锥刺股
9、鲁迅的自学成才:鲁迅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通过读书学习,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0、孔夫子三年不言,只为学道。孔子在鲁国做官时,对政治失望,决定离开,历经艰辛,最终在他三十岁时开始游行四方,到处向名师学习,三年期间很少说话,尽心苦读,终于达成了学问上的壮举。
11、晋代时期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12、映月读书:事出《南齐书·孝义转·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刚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此典流传甚广。
13、古代有很多勤学苦读的故事
14、有很多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古代文化十分重视教育和读书,例如《论语》中就有很多关于读书和学习的教诲,汉代杨修为了能够充分学习,甚至请人在墙上挖出洞来,将他房间的书籍全部借去,唐代褚遂良放弃举家移民南方,只为进一步学习,北宋王安石专门改革科举制度,强调士子门当户对不是制约学子的因素等等
15、程门立雪
16、孔子求学三省而不足:孔子年少时就开始求学,曾先后到过三个国家学习,但他仍然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充实,需要更多的学习。
17、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8、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杨时,他非常尊敬老师。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
19、匡衡穿壁引光。
20、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21、王阳明小时候十分聪明,但因刻意攀比而不思进取。后来,因师父的教诲和自己的自省,认识到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刻苦学习。他于是投入到钻研哲学、心学的学问中,终于成为明朝儒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22、凿壁偷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废寝忘食、悬梁刺骨,囊萤映雪、不耻下问、悬梁刺骨、雪天萤席、圆木警枕、韦编三绝、买臣负薪,临池读书。
23、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24、有1.《左传》中的孔子:勤学思索,三日不见,如隔三年。
25、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26、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程颢死了。他听说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又拜程颐为老师。
27、杨时这种爱好学习、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后来,人们就把这件事概括成“程门立雪”这句成语,来形容那些爱好学习又尊敬老师的人。
28、有一个下雪天,杨时去找程颐请教一个问题。他到了程颐家里,听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便一声不响地等着。过了好久,程颐醒了,才知道杨时已经等了好久,赶忙起来同他议论问题。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很厚了。
29、有很多,例如韩愈的《进学解》中就讲述了他为了考取功名,常年勤学苦读的故事。
30、映月读书南北朝时,南朝齐有个名叫江泌的少年,非常爱学习。可是家里很穷,不仅没钱供他读书,还要他养家糊口。白天,他去给人家斫削木鞋底,赚钱维持全家生活。晚上回家后虽然很累,还要读书学习,但家里无钱买油点灯。他就想了个办法,利用天上的月光读书。由于长期勤学苦读使他学问进步很快,后来成为齐的国子助教。人们根据江泌读书的故事,概括出成语映月读书。这个成语形容家境贫寒而勤学苦学。
十个勤学苦读的故事
31、”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在行为和思想上都高尚的人,才能被视为真正的学子。
32、囊萤映雪: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
33、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虚心探求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和成就
34、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取得进步和提高。
35、《庄子》中的穆公:问什么是孔夫子,应声而对曰:“夫子者,安世而不淫,行义而不流,夫孔子之为夫子也。
36、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37、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让知识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38、《世说新语》中的许多贤:正月至五月,每晚读书不出房门,终身不忘所读。
39、这些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人们对于知识和学习的追求和重视,这种精神也应该在当今社会得以传承和继承
40、此外,宋代名臣张择端的《历代名贤言行录》中也收录了很多以刻苦学习为特点的名人事迹。
41、柳宗元考中进士后,曾任刑部属吏,倾心于学问,晚上熬到半夜,早晨又起来早读文章,排除了琐事的干扰,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
42、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常常读书到深夜,因此很疲倦,经常打盹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43、积雪囊萤
44、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4、窖金苦读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5、临池学书东汉时期,有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