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山大川和秀美的山水风光也多有着神仙的传说。从汉字“仙”这个字,以可以看出,山中之人即是仙,可见古人对于置身于山水之间,有着极高的评价。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层面。
2、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要和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里的人和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俗世中羁绊的人们,内心里自然会对隐逸于山水之间的潇洒生活存在几分向往。天人合一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山水诗为追求这种境界增添了一种表达的途径。
3、山水诗的萌芽
4、曹操《观沧海》是最早的完整的山水诗
5、汉赋中也不乏以描写山水来取意比兴之句。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张衡,在《归田赋》中在山与水的描写中寄予了纵情山林的愿望。“原隰郁茂,百草滋荣”,“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这些句子潇洒豪迈,读之令人心怀舒畅。“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之”这句更是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性和高洁的人格。
6、这是王安石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名联。
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诗经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对于山水田园风光的描绘和刻画,证明人类在早期就对于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山水美景有着深刻的喜爱和留恋,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虽然诗经里对于山水风光的记载是极其质朴的、未经修饰的,但也真是这份纯真和质朴,表达出了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亲近和向往。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0、出题有误吧,应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11、这些诗文中虽不以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但无疑这是山水意识显露于文学中的第一步。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相关的审美经验,而且开创了以景抒怀的手法。在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感叹、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感悟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豪情之中,自然山水在人们的心中逐渐由伦理道德的对象化渐渐走向审美观照的起点。
12、楚辞和山水诗
13、赏一树花开,念三生情缘
14、红一点,指石榴花。春色,景色。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15、释义:今晨五月的天气清净平和,石榴花诗句犹入定禅室。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16、山水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恢弘乐章里,是一股清新淡雅的熏风。从先秦到两汉,正是山水诗的萌芽时期,也是山水诗的童年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人们对于自然风貌和山水的审美,已经初具一定的雏形。人们怡情自然、醉心山水,千百年以来都是未有改变的,这也是人们对于自然想要亲近的天性所决定的。在先秦两汉之后,山水诗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7、先秦时期山水诗中的审美
18、五月的清晨清净平和,石榴花诗句犹入定禅室。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动人的春色并不一定要万紫千红、妖娆多姿。
19、春风入帘里,惟有惹衣香,又是一年春意暖,行于陌上,看一场春雨,赏一树花开。
20、宋朝王安石在《咏石榴花》中曾说道“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21、汉赋和山水诗
22、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2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24、译文:五月的清晨清静和平,石榴花开放。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25、到了汉朝末年的建安时期,诗词和歌赋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更为普遍。曹操的《观沧海》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被人们所公认的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样的诗句饱含着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而所描绘的气吞万物的壮丽气象,直到今天依然让人们为其倾倒、赞叹不绝。诗人在这首诗中借景言志,抒发了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26、意思是动人的春意盎然的景色不用很多,万绿之中一枝浅红色的花使景色顿时变得活泼妖艳。此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咏石榴花》:
27、出自:《咏石榴花》[宋]王安石
28、认识并书写山水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真是山水文化受到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追求和理想在现实社会之中不能得到满足之时,山水诗可以让人回归到以天为道的自然观,寻得身心安宁的源泉。
29、《咏石榴花》
30、意思是: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名句的前半句常常幻化为俗语“万绿丛中一点红”,后半句蕴含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道理。
31、原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出自宋朝皇帝赵佶之手。
32、入山即是仙
3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34、掠去尘世浮华,一枝红梅,引来一剪春情,那些花开的惊艳,那些唇红齿白的时光,足以掩映一个盎然的春天。
35、宋·王安石《咏石榴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然:燃.谓石榴花开得象燃烧的火焰.宋·苏轼《阮郎归》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榴花:石榴花.子:指石榴.
36、诗人们在对山光水色的描写之中,以驰骋纵横的才思,或包罗万象,或见微知著,表达着或豪迈、或豁达、或淡泊的情怀。
37、先秦文学如诗、骚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但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在《诗经》中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句子始借山水起兴;屈原的《九歌·涉江》中有“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等句来营造气氛。
38、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那。
39、对于山水,古人自然是敬畏的、是崇拜的,更是有着超脱于实用的情怀,上升为一种审美境界。《周易》里就提出了天人相通的理念;道家的经典《道德经》、《庄子》主张回归自然,保持纯洁朴真的天性,追求自由和天人合一,赞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40、楚辞中对于山水的描写,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屈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动力以及高洁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于自然山水的描写抒发出了更为浓烈的情感。修辞的手法也更趋于多样性,《九歌·湘夫人》中所描绘的自然场景,正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碧绿的湖水荡漾,萧瑟的秋风吹拂,湖畔的花草树木以及水鸟,很好地烘托了主人公望眼欲穿的期待之情。山水和景物在楚辞中,起到了为作者借景传情的作用,通过对于自然山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41、宋代•王安石《咏石榴花》
42、出处:宋王安石的《咏石榴花》。
4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44、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45、哀俗易高名已振,途险难尽学须强。
46、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47、一点翠绿一点红诗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48、在汉赋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做为作者借景传情的指代意象,也不再是抒情和言志的附庸,而是做为一个独立的意象走上了文学家的舞台。在汉赋中,更加注重对于美好风景和自然山水的追求与赞美。
49、全诗: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那。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50、无论是庄子的濠上观鱼,还是孔夫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美好理想,都透露了他们对自然山水的朦胧向往。东汉以来,隐逸之风渐长,人们与自然山水有了更多的接近,对自然的关注和吟咏也慢慢成为了可能。
51、相传为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皇帝赵佶先生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现在多用于形容鹤立鸡群的意思,即在众多的人群中表现非常突出。
52、这句话出自宋朝皇帝赵佶。
53、山水诗与人们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
54、意思是:大片绿叶丛中有一朵红花非常醒目。比喻在众多事物中突出最精彩的一点,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55、相传有一故事,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皇帝赵佶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结果某笔一挥,位列第一,他画的是:丛林中有一小楼,楼上有一凭窗美女,唇上有一点口红。意思是:大片绿叶丛中有一朵红花非常醒目。比喻在众多事物中突出最精彩的一点,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56、王安石的《咏石榴花》仅有两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表达了诗人喜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