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孟子 梁惠王上精选41句

59

1、这里孟子提出:推行利益,是毁灭国或家或企业的方法。推行仁义,才是兴旺国或家或企业的方法。

2、【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

3、观点:孟子从梁惠王的问话说起,指出如果人人都像梁惠王这样,那么国王只想着自己的国家,大夫只想着自己的家,俗人只想着自己。那么人与人直间就会相互争夺,国家就有危险了。接着又指出这种危险的危险的可能性,最后得出要仁义的结论。

4、《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5、主张仁政

6、白话译文:

7、孟子讲:”王,何必曰利“。梁惠王是魏国的国君,我刚刚讲错了,对不起。孟子在当下也是很有智慧,当场点住了梁惠王的起心动念:大王,你怎么一动念就是利益?你何必讲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何不讲仁义呢?天子都讲利,那他底下的人也会重利,所以这个天子可能就会被诸侯争利给灭掉了;国君都讲利,那可能就被大夫给灭掉了,争利嘛;大夫都讲利,可能就被他底下的人给灭掉了。所以「上下交征利」,上位者跟下位者统统把利摆在第一位,”而国危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两千多年前讲的,孟子很有智慧。那我们现在拿孟夫子这句话来举一反三,“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您看现在父子兄弟告上法庭争财产的有多少?

8、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9、《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10、孟子主张的仁政是省刑罚、薄税敛,增加生产不夺农时,其中内涵值得反复品味。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12、梁惠王询问孟子,他能给魏国带来什么利益

13、释义: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首先说话了:“老人家这么远到大梁来,会对我的国家有利吗?”

14、孟子见梁惠王是指《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组成,并无实际意义。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经”。

15、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16、“高层中层底层,三类人的生活都在争取利益的获得,却不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很危险的呀。有一万乘战车的国家中,人人逐利,那么国君必被有千乘战车的家族所灭。

17、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1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20、子能给我的家族带来什么利益呢?免不了的,士子百姓也还是会问我,孟子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可是我却知道孟子不应该去满足各位的利益。”

21、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2、这样的国家能不危险吗?但是我孟子去知道,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需要推行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说利呢?”

23、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  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  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  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  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  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  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  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  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  ‘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  ‘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⑵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几天。  ⑸亟:急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⑻  幽鹿:母鹿;攸:同“所”。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⑾灵沼:池名。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  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  ,何,何时;丧,毁灭。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24、——战国时期·《孟子》

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6、意思: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27、孟子见梁惠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公元前150年。

28、释义: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谈利?我孟子带来的只有仁义而已。如果大王以能给魏国带来利益取人,那么今天大王问我,我孟子能给魏国带来什么利益,明天大夫们也会问我,孟

29、释义: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30、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31、当孟子遇到梁惠王,梁惠王看到孟子来了,孟子很有德行,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老者,你不远千里走到我们魏国来了,”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来到魏国见梁惠王,你走这么远来,一定是要来利益我们国家。请问大家,梁惠王看到一个圣哲人,首先想到的是哪个字?”利“。你看到圣哲人应该是仰慕德行,怎么先考虑利呢?

32、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家中,人人逐利,那么国家必然被有一百乘战车的家族所灭。他么所拥有的不算少了。然而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他们只能是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

33、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4、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35、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36、孟子见梁惠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37、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38、齐威王37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39、而孟子向梁惠王提出:

40、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中主要是抱着古圣先贤之道,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希望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诚心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促使他齐家、治国而平天。

41、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前336年):“孟子来,王问利国,对曰:‘王不可言利。’”(魏在前361年由安邑徙都大梁,故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