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初中文言文常见字的一般解释-214句优选

59

1、何:怎么、为什么、怎么办、多少

2、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4、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5、尚且;还。

6、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7、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8、耳:罢了诸:各位

9、且携所著。——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0、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11、助词义:

1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过秦论》

13、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活版》

14、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1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7、为众人师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18、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19、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20、方:正、刚、方圆

21、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2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23、推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2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25、字词:智子疑邻

26、期年不听朝(朝政)

27、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8、解释:项,指项羽;为之死,为之效命

29、且qiě

30、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3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32、以为:认为

33、狂童之狂也且。——《诗·郑风·褰裳》

34、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3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36、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37、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38、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

39、字词:塞翁失马

40、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41、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42、这些字词均为初一阶段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了解它们的含义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43、初一常考文言文字词解释如下:

44、乘chéng

45、解释:说,阐述;稽,考查;古,古代

46、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7、解释: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围

48、字词:曰若稽古

49、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50、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51、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52、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5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54、故:所以、、老朋友、原因、缘故

55、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56、衣食所安(养生)

57、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58、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59、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60、香且甘者。——清·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61、解释:晏子出使楚国

62、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63、解释:孔子说

64、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65、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6、连词义:

67、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68、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69、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70、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屈原列传》

71、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72、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

73、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74、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

75、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76、俄而、少顷、须臾:一会儿

77、乃:就、于是

78、余悲之,且曰……——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79、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80、字词:女娲补天

8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82、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83、行牧且荛。——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8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85、字词:矜、寡、孤、独、废疾

86、解释:比喻福祸相依,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

87、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88、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89、副词义:

90、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91、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9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93、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94、解释:保养身体,直至,没有遗憾

95、解释:选拔贤能之士

96、古之遗爱也(恩惠)

97、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98、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99、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10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10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103、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104、朝cháo

10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

106、尝:曾经、常常、尝试、品尝

107、左右欲兵之(用兵器)《信陵君窃符救赵》

108、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109、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110、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11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112、字词:孔子曰

1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

114、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11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116、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17、推导提示:“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11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伶官传序》

11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20、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121、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12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12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124、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

125、字词:养生丧死无憾

126、解释:老年人有所依靠,成年人有所发挥,未成年人有所成长

127、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8、连拜且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129、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130、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13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劝学》

132、自是:从此

133、贼能且众。——清·魏禧《大铁椎传》

134、此:这遂:就、于是

135、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136、字词: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37、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138、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139、且复妄言。——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140、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141、樊哙从良坐(依傍)

142、将近;几乎。

143、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144、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左忠毅公逸事》

14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146、解释:中药汤剂

147、字词:汤药

148、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149、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150、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151、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152、解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153、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154、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155、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15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57、解释:矜:年老而无妻的人;寡:年老而无夫的人;孤:幼年丧父的人;独:年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士

15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齐桓晋文之事》

159、坐南朝北(对、向)

160、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16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16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163、且往观乎?——《诗·郑风》

164、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165、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16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

167、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愚公移山》

16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69、暂且;姑且。

170、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171、将:统帅、指挥、统领

172、字词:陈太丘与友期

173、解释:智慧的孩子怀疑邻居

174、字词:讲信修睦

175、字词:选贤与能

176、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177、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烛之武退秦师》

178、这些实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语境,包含了古代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信息。学习和理解这些实词对于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思想以及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179、且欲观客。——清·魏禧《大铁椎传》

180、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18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182、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183、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84、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刘开《问说》

18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186、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187、举:推荐

188、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189、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190、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91、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19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193、字词:项为之死

194、朝服衣冠(zhāo早晨)

19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196、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197、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198、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199、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登泰山记》

200、解释:陈太丘与朋友相约

201、欲不可从(放纵)

202、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03、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204、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205、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206、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207、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208、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09、字词:晏子使楚

210、解释:神话故事中,女娲用五彩石修补天空的故事

21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212、字词:大道

213、常见文言文实词120个是指在文言文中常见且意义明确的实词,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这些词汇多数在古代文献、经典著作中频繁出现,如《论语》、《诗经》等。

214、常见文言文实词包括人物、动植物、器物、天文地理、时间、数字等。例如人物有孔子、孟子、曹操、刘备等;动物有龙、凤、虎、狼等;器物有弓箭、刀剑、鼓琴等;天文地理有天、地、日、月、星、山、水等;时间有年、月、日、时、分、秒等;数字有一、二、三、四、五等。这些实词在文言文中频繁出现,掌握这些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滇ICP备2023009294号-119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