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先轸曾言:“楚是蛮族,老欺负中原诸侯,谁不向楚国进贡纳税,它就打谁。主公打算帮助中原诸侯,成为霸主,这可是时候了。”狐偃附和道:“曹国和卫国本来跟咱们有仇,近期与咱们交好,这正好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
历史背景下的“三舍”
在古代,行军的计程单位被称为“舍”,一般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为九十里。这个概念源于古代战争中的策略,“退避三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退避三舍”的由来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一个报恩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晋楚两国之间。当时,晋国为了帮助中原诸侯抵抗楚国的侵略,主动退让九十里,以此表示对楚国的尊重和报恩。这个故事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详细记载。
成语的含义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为了避免冲突而主动退让。在这里,“舍”作为一个长度单位,一舍约相当于今天的30里。“三舍”就是90里,即45公里。这个成语比喻退让和回避,以避免冲突。
成语的演变
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这个成语被用来描述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比喻,用来形容在冲突或争斗中主动退让、回避的行为。
成语的实际应用
在历史上,退避三舍的故事被多次引用。例如,在《三国志》中,荆州之主刘表的儿子刘琮在曹操进攻时,为了保命,主动向曹操投降,这也被形容为“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一个策略,后来演变为一种普遍的比喻。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冲突时,有时候主动退让和回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退让不仅能够避免冲突,还能够展现出一种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