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歌子杭州端午
2、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3、端午节源于中国民间的古老传统节日,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古代文人墨客在这一节日中创作的各种诗歌和文学作品中,以宋代的诗人最为着名,以下是一首经典的宋词:
4、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5、宫衣,指官服。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6、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7、宋代:苏轼
8、就是说包粽子和用艾草装饰冠帽的风俗。
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0、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11、浣溪沙·端午
12、粽包分两鬓写了端午吃粽子纪念屈原这一事实,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意思是: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
13、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
14、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15、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16、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17、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18、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19、吃粽子赛龙舟悼念屈原
20、《渔家傲·端午》(明朝龚自珍所作)
21、译文及注释
22、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23、愁云悄悄雨濛濛,台城路断空崇峻。
24、极目楚天长,青山一道同。
25、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26、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27、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28、殢人娇赠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