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高鼎
2、《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3、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4、清代:高鼎
5、高鼎的《村居》
6、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7、《村居》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8、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
9、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10、比喻、拟人。
11、第三句转开不再写景,开始写早春下人的活动,第四句承接第三句写人的活动,从侧面烘托这如画春景,天气也是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增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这两句从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12、不过估计题主不是问这些,加上问答篇幅不宜太长,就不列出来了。
13、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14、“村居”二字,实在简单明了。自然是描写乡村生活情景的诗,至于是哪种风格的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和想法,就要看具体内容。
15、景物有:草、莺、湖堤、杨柳、炊烟。
16、忙趁东风放纸鸢。
17、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18、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19、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当然是描写乡村居住生活的古诗,还能是什么?
21、朝代:清代
22、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23、描写了早春二月杨柳依依,草吐新绿,鸟雀鸣飞,放学回家的小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草地上放风筝,一幅美丽生动的早春美景。
24、《村居》清代:高鼎
25、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6、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27、草长莺飞二月天,
28、《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29、《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此诗描写的是阳春二月如诗如画的乡村美丽景色,以及儿童放学早早归来,借东风放风筝的人事活动。
30、《村居》这首诗描写了放学后的儿童趁着春风放风筝的情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儿童。
31、《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孩子通过绘画的手法,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诗句。
32、全诗前半部静中有动写景,后半部动态场景写人,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得到了统一。
33、《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34、与早春对应的是北宋张舜民的《村居》:
35、但是以《村居》为题的古诗不止一首。即便不算词牌,纯粹算格式规整的古诗也有蛮多,因为这个标题确实随意而有概括性。
36、作者:高鼎
37、这首诗字词简洁,朗朗上口,也正是这种类似于唐诗的风格才让这首作品到处流传,广为人知。高鼎此人,生平不详,但是大概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人物。他的作品也不像同时代人一样灾难深重、忧国忧民,我们知道他主要也就是因为这首《村居》。
38、“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39、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40、《村居》描写了春天里,万物复苏、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美好景象,同时生动地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情景。
41、这首诗很明显情境就和高鼎的不一样,同样是村居所见,这里花已残,榆钱落尽,夕阳西下,寒鸦绕飞。这晚秋景色,和早春里孩童争放纸鸢的所表现的诗人心境也是完全不同。
42、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43、其他的《村居》
44、《村居》描写的事物有:青草,杨柳,黄莺,儿童,纸鸢。
45、《村晚》
46、拂堤杨柳醉春烟。
47、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48、张舜民的《村居》
49、这两句写景用词简单直白,却营造了整个春天景色的意象成典。
50、《村居》
51、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52、村居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53、而诗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也就跃然纸上。
54、起句写景,“草长莺飞”已经成了一个描写春天的成语,有动有静有时间交代,充分体现了诗家语的凝练。承句继续写景,运用了“醉”字拟人,将杨柳写活。
55、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6、其实写作手法差不多,前两句写景,交代一些时间、地点,后两句虽然“无人卧”,没有写人,但是还是动态的归牛、寒鸦,也是动静结合地表现方式,只是带给读者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57、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8、回到题主问题:《村居》是描写什么的古诗?
59、最有名的当是清朝诗人高鼎的作品:
60、《村居》描绘了春日草长莺飞的明媚景色,也描绘了儿童在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不仅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表现出儿童的活泼与活力,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1、儿童散学归来早,
62、《村居》的原文
63、比喻、拟人。出自高鼎《村居》。“拂堤杨柳醉春烟”:拖着长长枝条的柳树,好像在轻轻抚摸着堤岸,陶醉在水泽和草木蒸发嗯水汽中。
64、《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65、另外郑板桥还有一首七律,也是《村居》为题,还有唐朝韩偓的《村居》古风,元代王冕的《村居》组诗,都是描写诗人居住在村间所见所感,抒发自己的胸臆。
66、《村居》这首诗描写的景色是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