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日,即1774年12月28日。全文如下:
2、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3、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4、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5、占位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6、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7、清•姚鼐
8、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9、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10、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11、占位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12、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13、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4、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15、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16、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7、桐城姚鼐记。
18、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19、占位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0、占位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21、占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3、清·姚鼐
24、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25、清代·姚鼐
26、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7、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8、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29、原文:登泰山记
30、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3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34、或曰,此东海也。
35、山多石,少土。
36、在《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37、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8、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39、大风扬积雪击面。
40、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41、占位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4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43、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4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45、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46、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47、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8、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49、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50、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1、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5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53、登泰山记
54、占位桐城姚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