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黄鹤楼的古诗唐李白171句精选

59

1、正确的应该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道出了离别的滋味,全文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参考文献《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译文及注释

5、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6、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7、唐代·崔颢

8、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9、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10、这首诗是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由眼前所见景物,触景生情而作,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11、、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整体赏析

1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4、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15、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16、崔颢(约公元704年-公元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当他遍历山川归来后,视野大开,诗风变为雄浑自然,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其诗名虽大,现存诗仅42首,其中最出名的是《黄鹤楼》。传李白登黄鹤楼见其诗,也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7、孟浩然与登黄鹤楼有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8、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李白《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19、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20、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21、诗人登上黄鹤楼,早已为它的有关神话传说所吸引,因而从鹤去楼空这一幻想事实出发,由虚而实,由远而近,从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烟水的现实之中。乘鹤飞去的传说不足凭信,然而烟波江上的日暮乡愁,却是身历心感,不可摆脱的。全诗是写登楼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语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此诗影响之大。

2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23、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24、《江夏行》

25、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

2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7、简析:这首诗也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友人,诗中将友人比作振羽的黄鹤,自己是没有“琅玕实”的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不舍之情。

2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29、黄鹤楼古诗不是杜牧写的,是崔颢写的。

30、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31、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32、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33、去:离开。

34、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3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6、秦川历历汉阳树,

37、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3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0、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41、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4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送别老朋友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和不舍心情。联想到各自所处的境遇。也劝说自己的朋友,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真挚的朋友情谊,无论彼此之间走到哪里多远,想起这份珍贵的友谊,就像尽在眼前。想到前方的旅途,也不要哭哭啼啼,让儿女们也一同跟着伤感。

43、孟浩然登黄鹤楼的古诗是《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44、《望黄鹤楼》

45、李白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最著名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除此之外还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江夏送友人》、《望黄鹤楼》等等,李白曾经多次在登临游览黄鹤楼,留下许多关于黄鹤楼的诗歌作品。

46、(唐)王之涣

47、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48、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4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0、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5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52、李白〔唐代〕

53、“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54、返:通返,返回。

5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56、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57、“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8、昔人已乘黄鹤去,

59、《登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不是孟浩然。

60、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6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2、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63、《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开篇二句先从昔日登黄鹤楼遥望鹦鹉洲的印象,逗出一个“爱”字,为此时的游赏作一铺垫。“洲势”以下,即着意描写鹦鹉洲的胜景。

64、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6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6、白云千载空悠悠。

67、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8、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69、唐朝·崔颢

70、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7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2、空:只。

73、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4、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75、这首诗是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由眼前所见景象受到启发而作。表现出了诗人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博大的胸襟。同时,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人们整体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76、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77、李白登黄鹤楼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本诗描写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

78、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79、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80、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8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8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3、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84、悠悠:飘荡的样子。

8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86、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87、日暮乡关何处是,

88、此地空余黄鹤楼。

8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0、相传是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题诗后大为感慨而写下的诗句,并且自愧不如,表示决不再写黄鹤楼的题诗。至于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大概就只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91、烟波江上使人愁。

92、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杜牧《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93、登鹳雀楼

94、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95、江上别流人

96、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97、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98、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99、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100、乘:驾。

101、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10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103、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04、晴川历历汉阳树,

105、唐·崔颢《黄鹤楼/登黄鹤楼》

106、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107、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108、《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09、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110、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111、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12、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13、简析:这首诗是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送别时所写,诗中没有描写黄鹤楼的景色,也没有朋友之间离别的伤感,只有诗人对友人目的地的向往和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114、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115、黄鹤一去不复返,

116、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17、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118、孟浩然的诗中,写到黄鹤楼的有两首:

11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0、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尽管诗中有空楼,有白云,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画,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

121、我看过的《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里收录的孟浩然没有一首叫登黄鹤楼的,倒是有崔颢的《黄鹤楼》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122、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123、《黄鹤楼》赏析

124、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125、汉阳: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6、“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127、这是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8、【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129、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130、【解词】:

131、(唐)崔颢

132、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133、简析: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和朋友在黄鹤楼上听笛声的经历,通过描写诗人怀念往事、西望长安,听到笛声,想起梅花飘零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其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流传较为广泛。

13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5、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朝代】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36、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137、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13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9、江夏送友人

140、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141、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142、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143、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144、下面一起来看看其中四首比较常见的黄鹤楼诗:

145、历历:清楚可数。

146、【翻译】:

147、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48、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心里对这次离别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149、《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50、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15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152、一代名胜黄鹤楼;

153、唐·崔颢

154、作者:李白

155、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15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7、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158、“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159、李商隐没有写过黄鹤楼,黄鹤楼最出名的一首是崔颢写的。

160、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161、望黄鹤楼

162、历历:分明可数。

16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164、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65、唐代:李白

166、川:平原。

167、乡关:故乡。

168、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169、登黄鹤楼

170、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171、简析: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眺望黄鹤山的景色,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鹤山的景色,描写了神话传说中的白鹤离开之后山上的荒凉景色,诗人也联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如再此地结束客居他乡的生活。

滇ICP备2023009294号-119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