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古诗池上朗读讲解视频【28句精选】

59

1、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2、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3、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4、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圆荷。岁晏琅玕实,心期有凤过。

5、《池上》停顿划分:

6、忆升童心童趣。最后,季老师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瞒着大人做过的事:学生偷看电视、偷吃没有成熟的柿子……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顽皮,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7、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8、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9、巧抓古诗的诗眼。教学中,季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睛,引入“诗眼”,首先通过复习《夏日田园杂兴》和《村居》两首诗让学生说说透过诗眼好像看到了什么然后巧妙地引入本课的诗,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最后学生能顺利地找到《池上》这首诗的诗眼,进而很容易把握住了全诗。

10、有评论说:“此二十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眼前,有画笔所不到者。”

11、浮萍/一道开。

1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3、杨巨源〔唐代〕

14、池上竹下作

15、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6、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17、唐·刘禹锡

18、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波。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

19、小娃/撑小艇,

20、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21、善用学生的慧眼。引导学生欣赏视频、指名读、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交流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意。此诗通俗易懂,学生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很顺利地说出了诗的意思。季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小娃的家在哪?年纪大约多大?怎么去摘莲蓬的?为什么要去偷呢?……由此感受到小娃的天真可爱。

22、精在学生的想象。季老师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季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来表演。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23、偷采/白莲回。

24、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总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季老师运用了提倡自主阅读,尊重个体感受,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教师的语言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5、唐代:白居易朗读:

26、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27、不解/藏踪迹,

28、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滇ICP备2023009294号-119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