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李白(唐代)
2、《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全诗的诗意是: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3、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4、赠汪伦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5、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全文仅有二句话)
7、〔唐代〕李白
8、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创作《赠汪伦》的大体时间,天宝14年(755),及其李白狂放不羁,怀才不遇的一生来看。天宝14年12月正是安绿山发动兵变的一年,我们也可以从诗中明丽欢快的比兴夸张的手法中隐约寻出李白对污浊黑喑社会现实的忧患与愤世疾俗的情怀,更加珍惜与呼唤人间现实社会中仅存的那一点滴的真情存在。
9、原诗文如下:
10、全诗原文如下:
11、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12、《追和陈子高赠王法曹韵》
13、李白的《赠汪伦》
14、想见流觞多乐事,酒酣人问斗升嗔。
15、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16、人在外,孤单伶仃落寂,突然有一个和自己并没有深交朋友,给了自己一份温暖,很看重自己,所以心中有了一种深深的感动,所以谢了这首诗答谢朋友的情谊,抒发自己的情怀。
17、译文及注释
18、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19、李白坐船快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唱歌跳舞送别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里的水有千尺之深,也赶不上好朋友汪伦送我的万般深情。
20、门前车马闹迟日,陌上绮罗娇暮春。
21、《赠汪伦》年代:唐作者:李白
22、《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全诗的诗意是: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23、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宣州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人。唐开元间任泾县令,诗人,著名诗人李白好友。至今没有流传他写的古诗,但是是有几首诗歌涉及到汪伦。如下:
24、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
25、该诗的诗意是以朋友间的相互深情来打动人,故能流传千古。今天是中秋节,祝天下人节日快乐。
26、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27、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28、相传汪伦是有名的歌手,才华横溢,对大诗人李白虽未见面,却惺惺相惜。为了能与李白相见,汪伦穷尽其法,终相见畅谈,三天不睡。然天下那有不散的宴席,分别的时候,李白深感汪伦的为人,就作此诗相送。
29、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30、扩展资料
31、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32、年代:近代作者:秋瑾
33、诗意: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汪伦以美酒待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留别。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34、另外有两首诗涉及到汪伦,引用如下:
35、秋瑾的《去常德州中感赋》
36、翻译: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7、聊将文字饮一盏,不待月影成三人。
38、《赠汪伦》是小学二年级的一首古诗。古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汪伦之间的身后情谊。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就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作者表示桃花潭里的水都不及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可见作者对于汪伦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9、《去常德州中感赋》
40、年代:唐作者:李白
41、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42、最著名的的是李白的《赠汪伦》
43、虽然是初次相遇,但主客之间感情的深厚。
44、汪伦没有写过古诗,他是安徽的一个农民。。汪伦这个人在诗仙李白的古诗《赠汪伦》出现过。本诗的主角是汪伦,李白一生游历山川,在安徽桃花潭结识了汪伦,但是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李白离开的那天,汪伦为其唱歌送行,李白十分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朗朗上口的古诗,留传千古,汪伦也因为这有诗被人们认识。
4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6、桃花潭水深千尺
47、宋代喻良能的《追和陈子高赠王法曹韵》
48、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49、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50、《赠汪伦》
5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52、年代:宋作者:喻良能
53、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54、汪伦不知道有没有写过诗歌,至少现今没有汪伦的诗歌流传下来,但是有几首诗歌涉及到汪伦。
55、赠汪伦作者:李白
56、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忽闻岸上踏歌声"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57、真可谓是即景生情,寄情于景地借用了比喻、夸张、反衬的修辞手法,清水出芙蓉般地极自然平淡地写出了潭(水)深不见底,方见情谊真的内心真实世界。
58、赠汪伦是一首唐诗,一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短短四句话,就像一副色彩鲜明的美丽图画。李白坐船正打算出发,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歌声,桃花潭水就是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李白的深厚感情。
59、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60、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61、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62、赠汪伦古诗原文
63、意思如下:
64、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65、作品鉴赏
66、这首诗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忽闻岸上踏歌声"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67、肯学少陵对马军,肯同太白谢汪伦。
68、扩展资料:
69、全诗如下:
70、赠汪伦译文
7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2、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72、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73、不及汪伦送我情
74、赠汪伦李白
75、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76、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77、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78、《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79、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80、现今没有汪伦的诗歌流传下来,但是有几首诗歌和汪伦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81、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82、忽闻岸上踏歌声
83、汪伦:李白的朋友。
84、汪伦是否写过诗无从知晓,因岂今为止没有见过汪伦的诗留传下来,但有涉及到汪伦的诗,脍炙人口的诗是李白的《赠汪伦》,诗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5、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全诗原文如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扩展资料这首诗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86、诗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7、李白乘舟将欲行
88、不及: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