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吹草低见牛羊。
2、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4、笼盖四野(yě,旧读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5、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敕勒歌》的作者是谁,而且,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6、其实这道题目考察的还是年龄上学的问题。
7、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8、④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9、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1、先给整幅画打个草稿,将蒙古包远近的位置定好,还有一些线条打好。
12、全文及译文如下:
13、天苍苍:天蓝蓝的。
14、chìlèchuān,yīnshānxià。
15、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16、远处的蒙古包,路和山的线条也要描出来,加粗一点,后续方便上色。
17、《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18、现在开始给整幅画上色,蓝天上留白一些表示白云,下面草地上除了蒙古包,其他的可以用浅绿色。
19、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20、敕勒川:敕勒族祖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一带。
21、1999年小学毕业,是1994年9月份开学上二年级的时候学的敕勒歌。
22、敕勒歌出自于东魏名将斛律金
23、星辰:星的总称。
24、tiāncāngcāng,yěmángmáng。
25、《夜宿山寺》: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6、《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7、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匈奴人称其为丁零,鲜卑人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
28、《敕勒歌》古诗拼音读法如下:chìlèchuān,yīnshānxià。敕勒川,阴山下。tiānsìqiónglú,lónggàisìy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tiāncāngcāng,yěmángmáng。天苍苍,野茫茫。fēngchuīcǎodīxiànniúyáng。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年代】:南北朝【作者】:北朝民歌【作品】:敕勒歌【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
29、tiānsìqiónglú,lónggàisìyě。
30、史书记载,《敕勒歌》是东魏名将斛律金随从高欢征伐西魏,受阻于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僵持日久,军心不振,使得高欢焦躁不安。为了安定军心,高欢大宴将士,并让斛律金歌舞助兴。斛律金长剑出鞘,且醉且舞,便唱出了流传千年的《敕勒歌》。
31、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2、古诗大意:
33、笼盖四野。
34、苍苍:青色。【翻译】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35、穹庐是指蒙古人所住的毡帐,用毡子做成,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因而称为穹庐,也称蒙古包。读作:qiónglú,出处:南北朝《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6、敕勒歌是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书本上的内容。1999年6月小学毕业,倒推至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是1994年9月份开学的那个学期。
37、理解词语:
38、苍苍:青色。苍,青。
39、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0、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41、课文主题:
42、天苍苍,野茫茫,
43、所以,《敕勒歌》应该是敕勒族人集体创作的北朝民歌。
44、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5、再看鲜卑民歌的说法。根据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引用的《乐府广题》的说法,《敕勒歌》本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北齐的话,所以句子长短不齐。到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的北宋年间,《敕勒歌》只有汉语版本了,句子长短不齐是翻译导致的。不少人对《乐府广题》的这段记载有疑问,认为这仍然是作者推测。鲜卑族是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一度势力较强。鲜卑族的民族个性和生活环境的确符合《敕勒歌》的描述。但问题在于,当时高欢的部下有很多民族的人,为何偏偏要选一个敕勒族人唱鲜卑族民歌呢?还非要用鲜卑语唱?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46、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47、天似穹庐,
48、二年级古诗《敕勒川》出现穹庐,读音(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9、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50、阴山下。
51、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52、ChìLègēChìLèchuān,yīnshānxià,tiānsìqiónglú,lónggàisìyǎ。tiāncāngcāng,yěmángmáng,fēngchuīcǎodīxiànniúyáng。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 1.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4.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5.见:同“现”,这里不读jiàn。 翻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求好评O(∩_∩)O~谢谢
53、出自南北朝乐府诗集的《敕勒歌》
54、看来,无论斛律金是“作”还是“唱”,都只是二人的推断,所以问题又回到《北齐书》上。我们从《北史·斛律金传》里看看斛律金这个人。根据记载,斛律金是一位英武善战的敕勒族将军,善骑射,治兵有方。他“性敦直”“古质”,确实是带有《敕勒歌》的风骨。可问题来了,传记里说他“性质直,不识文字”。一个部人字儿的人,怎么能创作出《敕勒歌》呢?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斛律金只是一个传唱者。
55、南北朝时期大概东魏、西魏那时候流传的民歌。
56、掌握东魏大权的大丞相、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公元546年亲率大军攻打西魏重镇玉璧结果不但久攻未下,反而损失惨重,军心因而浮动不安。高欢是想用这首歌颂家乡的歌曲以安定军心,激励斗志。
57、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58、①《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59、天苍苍,野茫茫。
60、关于《敕勒歌》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齐书·帝纪》。根据正史记载,神武帝高欢征战不利,又身染重病,将士军心动摇。为了让军队重燃斗志,高欢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应和,唱着唱着流下眼泪。原文为“使斛律金敕勒歌”,这是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并没有将斛律金与《敕勒歌》的关系交代清楚。这段记载司马光稍做改动,写进了《资治通鉴》,变成“使斛律金作敕勒歌”,认定了斛律金是《敕勒歌》的作者。但我们不知道司马光这么写,究竟是找到了可靠的证据,还是仅仅出于自己的推论。有趣的是,与司马光几乎同时代的沈建在《乐府广题》中记载着“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
61、作者不详。《敕勒歌》是北朝民歌,关于《敕勒歌》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北齐书·神武纪》指出,《敕勒歌》最早吟唱者,是东魏名将斛律金,这是关于敕勒歌的最早记载。斛律金出身敕勒族,史载他擅长骑射,善于用兵。
62、见(xiàn):同“现”,显露。
63、敕勒歌出自于东魏名将斛律金征讨西魏时期唱的歌。
64、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65、《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66、《敕勒歌》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初李百药所撰《北齐书》。《北齐书》卷2《神武纪下》记载,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十一月,高欢率军攻西魏玉壁不利而撤围,病卧晋阳,是时,西魏言神武(高欢)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所以敕勒歌出自于东魏时期的名将高欢。
67、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68、《夜宿山寺》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69、对《敕勒歌》作者的考证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斛律金作,二是敕勒族民歌,三是鲜卑民歌,后译成汉语。三种说法里敕勒族民歌最令人信服。
70、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71、《刺勒歌》: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72、开始作画,将蒙古包描粗一点,然后画出羊圈和羊的基本形态。
73、《敕勒歌》最早吟唱者,是东魏名将斛律金,这是关于敕勒歌的最早记载。斛律金出身敕勒族,史载他擅长骑射,善于用兵。
74、⑧见(xiàn):同“现”,显露。
75、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76、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77、敕勒川,阴山下。
78、但在客观上,使这首民歌得以记载并流传下来。
79、危楼:高耸的楼房。
80、现在对整幅画描线,羊圈的框架位置要擦除掉,蒙古包,草都要描,注意草的方向是朝一个方向歪的,这样更形象一些。远处的线条差不多就接近于直线了,近一点的线条需要更突出一些。
81、见:同“现”,出现。
82、《敕勒歌》拼音读法:
83、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84、最后蒙古包上的用一点棕色上色,羊羔也是用棕色,这样一幅敕勒歌就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