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李商隐 夜雨寄北

59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巴山/夜雨/涨秋池。

3、按意义划分:

4、您好,《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它并不是有严格要求格律的词,所以并不同太过于讲究格律。如果非要按平仄算格律的话,就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汉语音韵:平音  平声  1.谓调和五声。《国语·周语下》:“声以龢乐,律以平声。”韦昭注:“声,五声,以成八音而调乐也。”  2.汉语四声之一。古代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阴平就是汉语拼音里的一声,阳平就是汉字里的二声  3.关于四声: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仄音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新人初到,望采纳!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6、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7、诵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8、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9、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10、巴山/夜雨/涨/秋池。

11、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12、(夜雨寄北)属于“七言绝句”体裁。

13、君问/归期/未/有期,

14、《夜雨寄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15、《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16、《夜雨寄北》

17、却话/巴山/夜雨时。

1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何当/共剪/西窗/烛,

20、能背诵两首古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唐代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

21、原文全诗:

22、夜雨寄北

23、按音节划分:

24、全诗如下:

25、唐·李商隐

26、却话/巴山/夜雨/时。

27、初步了解赏析古诗的方法并能作简单赏析;

28、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29、何当/共剪/西窗烛,

30、君问/归期/未有期,

31、却话/巴山/夜雨时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