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黄鹤楼李白81句

59

1、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记载了这则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2、【解词】:

3、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4、唐·李白

5、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7、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8、《江夏行》

9、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10、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11、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12、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13、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1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5、《望黄鹤楼》

16、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17、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18、乡关:故乡。

1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0、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3、《江夏送友人》

24、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6、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27、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28、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9、《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30、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31、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32、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33、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34、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35、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36、唐代:李白

37、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38、《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39、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40、唐·崔颢

41、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李白《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4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3、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44、汉阳: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45、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46、【翻译】:

47、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48、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4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0、相传,李白也曾路过湖北武汉,慕名登黄鹤楼赏景。文人墨客都喜欢题壁留诗,李白也不例外,当他提笔准备信手而就之际,意外看到崔颢这首诗,大为折服。不禁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仙人、崔颢等声名远扬。

51、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52、《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5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54、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55、黄鹤楼上李白对崔颢的评价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6、【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57、历历:分明可数。

58、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59、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60、崔颢(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原籍博陵安平。唐朝著名诗人。

61、登黄鹤楼这首古诗的作者并非李白,原文也没有黄鹤楼上黄鹤游一句,原文如下:

62、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63、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64、《黄鹤楼》赏析

65、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66、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67、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68、李白的题黄鹤楼不对,题黄鹤楼的作者是崔顥,李白仿照黄鹤楼诗写了游凤凰台。

69、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70、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71、《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72、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73、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74、李白写的有关于“黄鹤楼”的诗有:

7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6、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7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8、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79、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80、诗人登上黄鹤楼,早已为它的有关神话传说所吸引,因而从鹤去楼空这一幻想事实出发,由虚而实,由远而近,从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烟水的现实之中。乘鹤飞去的传说不足凭信,然而烟波江上的日暮乡愁,却是身历心感,不可摆脱的。全诗是写登楼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语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此诗影响之大。

81、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尽管诗中有空楼,有白云,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画,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