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律诗分为首联也叫作破题,颈联,颔联,结句也叫作尾联,详解如下: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二、对于律诗的补充解释:律诗,指近体诗中要求平仄、押韵、粘对最严格的诗种。按每句字数多少可分为五言、七言,按篇幅长短又可分为普通律诗和排律,另有一种特殊的诗体称为柏梁体。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3、五言律诗(五律)每句五字,共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组成,分别是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和尾联(7、8句)。
4、四.平仄
5、三.对仗
6、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7、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
8、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9、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均可看成是五律和七律的扩张版,它是由五联(含五联)以上的律诗结构的诗文组成。
10、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11、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12、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1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4、律诗是有一定格律规则的,不是随便押韵就成诗的。
15、古韵有平上去入四声,平即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16、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17、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18、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19、格律诗是按照严格的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就是所谓的绝句律诗格律
20、(三)仄起首句入韵式
2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22、体裁特征
23、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24、律诗的格式: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25、一.律诗的概念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6、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27、押韵严格
28、(一)平起首句入韵式
29、(还有其他情形,不详述.)
30、句数固定
31、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像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3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3、讲究平仄
34、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35、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6、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
37、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38、狭义律诗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39、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40、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41、一、平仄
42、(四)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43、二.诗韵
44、同上:妈麻平声,马骂仄声。区别是个别字古今不同。初学者可从今韵学起,过渡到古韵。
45、(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46、七言律诗(七律)也是八句,除每句由七字组成外,结构与五律一样亦由四联组成。
47、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48、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49、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50、妈麻平声,马骂仄声
5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52、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53、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
54、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55、对仗是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不详述)。对仗可以有不同的情形:1.工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6、律诗对韵的要求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押韵规则:五律仄起首句押韵式⊙仄仄平平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57、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58、普通话有1234声,1、2声为平,3、4为仄。
59、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如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典型代表。
60、律诗和绝句押韵要求严格,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61、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失粘”,就是违反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和前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求相同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