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好句38句

59

1、《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2、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多多少少会存在不备课或者不备详课的情况,仅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去把握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进步和课堂教学具体细节的处理。在潘老师的课上,教师的语言有待提前设计,是教师用语更加流畅精炼。

3、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4、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5、课堂中教师讲了大量有关苏轼的生平事迹,淹没了文章的赏析,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因此这节课的课堂设计稍微欠佳。

6、讲新课的时候,并未直接进入文本,而是将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深入地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感受了基本的背景,学生有了基本的感情基调再去进入正文的学习,将会非常顺利。

7、注重学生的朗诵,并能进行教师示范朗诵并注意学生读音的规范,以读促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8、在苏轼的生命哲学中,“水月情怀”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审美观照。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月的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不得不关注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二者为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同一背景之作,创作情感十分接近。

9、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10、词作开头,作者以广袤瑰丽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阔大壮美的图景: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赤壁”故垒,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急流危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郎。雄奇之语将英雄主义情怀释放至极限,为下文的怀古抒情蓄势铺垫,可谓外境“雄壮”。

11、儒将周瑜,少年英雄娶小乔:通过全诗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以看出此引用

12、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喟叹。这般情怀非但不是作者消沉之语,恰是对人生的清醒审视与主动适应。

13、综上所论,我们方能深解宋代俞文豹《吹剑续录》中所言的“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是何等的苍劲雄浑,意境高远。《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失为苏轼豪放词作的绝唱!

14、然而雄壮的外境并非一绘到底,“人间如梦”四字一点,不仅道出了“雄壮”背后的悲凉,更道出了人世的艰辛与无常。

15、《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两句蕴涵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超越无奈现实的彻悟,走出心灵困境的旷达。(《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如此总结,应是比较全面地把握了苏轼的情感,如果不从深层次挖掘词作中的本我,不从苏轼同时期、同题材的其他作品的比较阅读中品味句中深意,或许更多只能感受到句中的“消沉与哀痛”,难以真正理解“彻悟与旷达”,从而产生对词作情感把握上的偏差。可从以下方面渗透。

1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出现的典故只有2个:

17、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为根而浸润释、道的“外儒内道”的思想正是苏轼的生命价值观。

18、二、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超然释怀。

19、《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自身坎坷身世的感慨,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感。这首诗借怀古抒情,用豪壮的情调称颂古之英雄的丰功伟业,表达了诗人虽然政治失意、怀才不遇,亦未曾失去的旷达心志。

20、苏轼的豪放风格在此词中可由情与景两方面表现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句从眼前的滚滚长江着笔,气势恢弘,一扫词的纤弱之感,是景与情相统一的豪放;“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眼前的景象,大气磅礴,尤其“穿、拍、卷”几个动词的运用,更是气度非凡,这是景的“豪”;末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貌似消极,实际上却是一种自我宽慰的旷达,即是豪放中的“放”,所以此词的豪放风格也可以说是由豪和放相统一而表现出来的.(纯属个人观点

21、在讲练习题的时候,能用板书和提问还有复习以前的学习知识等多种手段来落实学生所学。

22、赏析诗词的时候能以诗讲诗,抓住诗词共同的重点词语,以点带面,体会诗词的风格。例如用“卷”字,体会波涛拍案的壮阔。

23、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若仅有绚丽的外壳,怀古显然不够张力,正是雄壮乐曲中的一声悲叹使得词境的审美观照显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就本词而言,雄壮是主体,但仅是情感的表层;悲凉是点缀,却是精神的内核。苏轼之悲源自怀古的失意,正是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追慕,才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苏轼人世艰辛中的感伤与崇高,生命才更见张力。以悲笔作结,不仅丰富了词作豪放壮阔的审美意境,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哲学内涵,显得含蓄隽永,哀而不伤。

24、这堂课前半部分讲练习题,后半部分讲新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整堂课展现了潘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课堂内容丰富,旁征博引,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文化的熏陶,是一堂较为扎实并且有文学素养的一堂课。下面将从课堂优点与不足来评价这堂课。

25、这段文字充分阐释了苏轼的“水月情怀”。月圆月缺,江河日新。水月的恒常,使人了悟时空的久远与个体的渺小;水月的邈远,使人意兴遄飞,超越尘俗;水月的流转,使人正视现实,淡化忧伤;水月的清柔,抚慰忧愁,消歇块垒。如此,人世忧劳,生老病死,不足为忧,生命理当从历史和现实的流转中回归,不必纠结于过往沉浮。所以苏轼尽管一生宦海沉浮,依然会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释然旷达之语。

26、《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古词的代表作之一。

27、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28、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9、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30、三、儒、道、释兼济而情与理并生,远离虚无。

31、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情的。

32、火烧赤壁:三国时期,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典故。通过全诗中的“三国周郎赤壁”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是在引用火烧赤壁的典故。

33、一、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哀而不伤。

34、就全词而言,苏轼虽深感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当下,而是将儒家的济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超然相互调适,寻求自我解脱,积极面对人生。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充分体现了苏轼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生命毫无虚无之感。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豪放之风毕现笔端。

35、“酹江月”的解读是把握本词情感的又一关键点。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5页注解③)据此可知,“酹”是一种凭吊、寄怀的行为。凭吊之举,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似乎又是与过去的了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36、课堂教学目标清晰,前半堂课针对学生练习题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落实,后半堂课讲新课,提出了清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

37、悲凉与雄壮的融合恰是本词豪放词风审美的节点,它赋予了词作更多的深意。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因“乌台诗案”下狱,同年十二月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聊谪居四年。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乌台诗案”不仅使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惨遭打击,更因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个体命运之悲油然而生。

38、“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