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登鹳雀楼的诗意21句

59

1、唐代:王之涣

2、穷:尽,使达到极点。

3、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4、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登鹳雀楼的注释

7、登鹳雀楼

8、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9、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0、依:依傍。

11、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1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白日:太阳。

14、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15、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16、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17、千里目:眼界宽阔。

18、登鹳雀楼的诗意

19、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20、更:再。

21、《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这首诗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诗的首句写极目远眺之景,描绘出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杀悲怆。先写边塞的萧索悲凉,以衬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转,引人羌笛之声。;羌笛所奏是《折杨柳》的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玉门关内或许春风和煦,关外却是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一个“怨”字,用词精妙,语调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拓展资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