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自觉从小处着手,以礼仪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与学生形成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论语·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们要以身作则赶紧捡起;看到教室桌凳歪斜时,要马上动手排整齐;学生摔倒了,我们要冲过去将其扶起……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
2、我们还将十个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养成十个好习惯,争做佳春好少年”活动的评比栏共同布置在学校二楼大厅,师生每天上下楼都能看得见。各个班级均设有富有个性的评比栏。如:礼仪评比栏,读书展示栏,班级之星,看谁先登顶,好习惯伴成长等,经过学生精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的每一块墙壁都具有养成教育的内涵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成为学生自律最好的行为导师,同时也将成为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催化剂。
3、夸美纽斯说:“孩子和猿猴一样地爱去模仿他们所见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甚至没有吩咐他们去做也是一样,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学会运用他们的心里以前,先就学会了模仿。所谓“榜样”,我的意思是活的榜样和书本上取来的榜样都在内;事实上活的榜样更重要,因为他们所产生的印象更强烈。”
4、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5、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6、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7、七、家校联手,形成合力
8、佩香囊:
9、端午食粽
10、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11、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2、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13、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14、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15、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是创办优质教育的基础。因为习惯决定人的素质,习惯决定人的命运和发展,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素质的提升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养成,不论对学生实现现阶段的成功,还是对学生终身的发展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工程。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学做人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实施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16、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17、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18、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家长不断地督促引导。我们要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9、《清明》
20、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21、(一)构建家校育人网络。
22、五、强化训练,导之以行
23、二、精心立标,循序渐进
24、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25、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知、情、意诸方面日积月累、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行为的结果,是品德发展中质的飞跃。
26、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7、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8、端午节粽子飘香端午节手抄报在进行手抄报花边的设计和制作的时候,巧妙的采用了一个剪贴画的模式,剪贴画的实际上就是从报纸或者是杂志上面剪裁下来的小的图案元素,这些小的图案元素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就可以成为漂亮有趣的剪贴画了,他们可以粘贴到手抄报的边缘上面成为手抄报的花边设计,而且这样的手抄报花边设计让手抄报能够从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加的漂亮。爱抄报在这里分享的是端午节的来源和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29、八、反馈激励,督促评价
30、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31、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32、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3、赛龙舟:
34、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35、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36、三、树立榜样,引导模仿
37、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38、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9、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40、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同时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可以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进行效验跟踪记载;开展矫正评价。
41、端午节诗选:
42、一、明理求知,启发思考
43、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44、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各班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别具特色。有的班级开辟“周行为导航语”专栏,各班结合本班实际,确定一个小的习惯养成主题,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具体化,写在“周行为导航语”专栏里,用以提醒同学时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讲卫生习惯,有的班级开展“三对”活动。即首先对自己负责,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物品摆放有序;其次对集体负责,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在教室和校园内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再次对社会负责,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扔垃圾时自觉分类、在公共场所不喧哗。这样,从个人到家庭、学校,再到社会,由低到高逐层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我们还让学生参加街头禁毒宣传,参加“3.15”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45、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46、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47、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48、在蓝色背景中加上深蓝色的圆圈花纹,里面画上一圈虚线,继续给大树涂上绿色和棕色,小边框加上浅蓝色,补充一些浅蓝色的叶子,简单手抄报就画好了。
49、(四)外部评价与自主评价相结合。在对养成教育进行的常规检查和评价中,除了坚持外部的督促和强化评比检查外,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坚持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约束与自我要求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手段。
50、(清)李静山
51、(唐)殷尧藩
52、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53、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54、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55、节令门。端阳
56、经过长期有意识的学习、实践、积累,教师的言教与身教就会得到完美统一。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挥学生中优秀者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常常用放大镜去寻找、去观察学生的优点。如“某学生读书非常专心”、“某学生劳动积极主动”、“某学生活动文明守纪”等等,学生行为习惯的每一点长处,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并将之树立为榜样,明确要求学生在什么方面以谁为榜样,向谁学习。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
57、(二)营造养成教育的精神环境。
58、行为习惯是内在认知的外显形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对行为规范的认同内化和具体实践的过程。对其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注重行为训练,使之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习惯。
59、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60、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1、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62、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63、(唐)文秀
64、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65、为纪念这个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特摘录一些东东供军友参考。
66、礼仪示范岗是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每个班级的大门两侧在下课时都有文明礼仪示范岗的展示,从他们的笑脸和规范的队礼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份荣誉的珍惜。这是班级全体师生对他们在养成教育活动中的肯定。橱窗里养成教育活动成果的汇集,是师生共同努力,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地展示。
67、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68、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69、首先我们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国旗下的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等;其次是各班利用开学后的第一月第一周召开一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班队会。再次是建立“好习惯积累卡”,广泛开展“我的好习惯”记事活动。最后是开展以开学典礼、入队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70、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71、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72、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73、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74、源于纪念屈原
75、我们要努力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由此形成别具一格的门厅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专用教室文化、操场文化。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会受到熏陶感染。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里勿喧哗”,“请讲普通话”,楼梯上的提示语,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大家”,“校园是我家,关爱你我他”,“请字先行,一路畅通”等,这一句句学生自编的提示语如春风般吹进每名学生的心灵。
76、源于纪念伍子胥
77、六、社会实践,体验成功
78、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79、四、环境熏陶,潜移默化
80、端午节的习俗:
81、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82、《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83、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训练法。训练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难成习惯。为此,在学生的行为训练中,我们还应注重“强化”二字,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往往起着根本的作用。
84、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85、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86、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87、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88、悬艾叶菖蒲:
89、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90、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91、如每学期我校就举办一次“优秀家长”评选工作,家长把自己教子的科学方法及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做法用书面的形式总结出来,全校评选出百名好家长。并请教育专家和优秀家长代表为全校家长作报告。家长通过撰写征文、听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教育连续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92、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示范、约束、矫正和激励的作用,精心营造一种高品位的学校文化,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不仅要追求物质文化的现代化,更要重视人文文化的先进性,在物质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93、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94、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95、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时除了靠自身努力还要靠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这样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建立巩固,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96、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7、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98、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99、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00、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01、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102、端午节的起源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菽糜”(蓄:积、聚。菽:采集。糜:蓄糜)。《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同时,五月也有许多的禁忌。据应劭(公元178)的《风俗通??释忌篇》记载,汉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谚。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荐席”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史记??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恶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公元467-520)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的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103、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104、学校要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105、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106、所谓立标,就是建立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习惯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习惯养成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养成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设立适当的目标体系,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我们应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小学德育目标》结合起来,并注重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深度探索养成教育的本质,建立教育目标体系。
107、(二)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108、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还应明确并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在丰富多彩的阵地教育活动中,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一次活动,便是一次体验,一次体验,便是一次强化。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先烈,请老一辈革命家讲述先烈事迹,并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队仪式;平津战役纪念馆也是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敬老院、每片绿地都有孩子们忙碌的身影,那像模像样的“小记者”,那严肃认真的小交通指挥员,那勤快能干的小志愿者,都体现了孩子们良好的道德规范。
109、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110、竞渡歌(节录)
111、接下来先给报头文字涂上蓝色和绿色,再给树丛和柳条涂上绿色,背景涂蓝色。
112、因此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采取活动渗透,外在强化的方法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丰富道德情感体验。首先开展“日常行为习惯我知道”教育活动。开学初,各班都要组织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并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加深了解《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及具体要求。我们还开展了“佳春小学生形象大讨论”活动,以引导学生去寻找、反省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使其在反思、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各班推荐两名良好习惯养成进步快的学生参加我们组织的“告别陋习,做文明少年”、“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演讲比赛。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的文艺汇演、为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倡导的“让孝敬成为习惯”活动。即“说三句祝福的话语,做一件家务劳动”以及“今日我当家,今日我理财”活动;教师节为教师献词献祝福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113、所谓明理,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
114、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活动中学校定期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召开“感恩父母,幸福成长”的家长会,按照高、中、低三个年段分层次进行感恩教育,为日后坚持发扬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115、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116、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117、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18、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6月11日本周六,将迎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119、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120、唐·罗隐
121、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律,获得正确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之目的。
122、实践体验法是一种通过践行《规范》要求,体验成功快乐,强化良好习惯的方法。组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履行《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既是一种行为训练更是一种意志锻炼。
123、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124、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125、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126、(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校每学期都要评选“养成教育星级班级”,这是在一个阶段内的终极评价。另外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强调各班养成教育常规管理的变化、进步、发展,实行动态评价、过程评价,体现管理中张扬个性的一面,促使各班在养成教育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三)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求学校内部、教师内部、学生内部搞评价,最后还要请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及上级领导到学校问卷及座谈,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评价。
127、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128、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129、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130、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131、(一)营造养成教育的物质环境。
132、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3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134、(一)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单项评价方面,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每学期评选“卫生之星”、“健体之星”、“礼貌之星”、“守纪之星”、“朗诵之星”、“书法之星”、“歌唱之星”、“自理之星”等星级小明星。在综合评价方面,开展校园“佳春之星”评选活动。
135、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丰富的育人内涵,凝练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凸显了鲜明的学校特色,展示了美丽的师生风采。
136、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班队会活动、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参观、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采取老师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137、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38、继续在右上角画上柳条,再在空白处画上整齐的文字栏。
139、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140、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141、例如在培养学生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这个习惯时,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艺术节展示、六一文艺汇演、诗歌演唱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观众。我们还将参与活动的过程作为训练过程,提出细化要求,包括学生坐姿、站姿以及鼓掌的要求都逐一明确、训练。活动结束后通过评选文明观众,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及时鼓励和表扬。这样一次次的有指导性的训练,使学生自觉做到在校内、校外观看比赛时文明喝彩,并从中体会到尊重他人、待人要友善。
142、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143、然后在左上角画上不规则形状的边框,里面加上虚线,再在树丛上画几棵圆圆的大树。
144、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145、学校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和班级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不同年级开展“我当一日值勤教师”、“我当一日班主任”、“我当一日升旗手”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学校各个岗位的重要性。以“自主寻找、自主选择、自主创设”为宗旨,组织引导学生找岗、争岗、创岗。开展“小岗位我能行”活动,班级的所有工作都有人管理,每个学生都有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岗位。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46、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147、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148、在设计习惯培养目标时,首先我们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划定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品德好习惯三项大目标。再按照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内化、由引导约束到自觉行为的原则,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制定小目标。低年级侧重于培养基础性的、浅层次的良好习惯,如在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上,低年级的目标是守时惜时,生活有规律。主要是养成按时作息、独立睡觉,按时起床,按时上学等基本生活习惯;中年级的目标是生活有节制,有规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主要是养成帮助家长做家务,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计划,学会保护个人隐私等良好习惯;高年级的目标则提升为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等,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149、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150、端午节简介:
151、先画出报头文字,再画出波浪线形状的背景边框,底部画上三层树丛。
152、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15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54、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155、(唐)张建封
156、我们应始终坚持“好习惯广而习之,好习惯常而持之”理念。因为我们坚信: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今天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明天学生定会收获幸福的人生。但我们也深知,养成教育的实施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智与精力,需要探索出更好的实施途径与办法为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