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2、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
3、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4、梦里相逢西子湖,
5、这首诗写诗人泛舟湖上,为两岸明媚的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
6、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这是一首山水诗,“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
8、“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9、七、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10、2、《忆西湖》南明·张煌言
11、这首写西湖秋景的小令,一开始渲染深秋景色,稀疏树林,被秋霜染红的枫叶,将要凋谢的木芙蓉。但是,作者要强调的,不是这萧瑟的景象,而是天然装点成的秋天特有的重重叠叠的山峦的可爱。深秋时节,有的树木虽然落叶,而不落叶的树木依然翠绿,加上经霜的红叶,那秋山被点缀得何等斑斓,因而使人没有丝毫伤感。接着写晚霞映在山坡上,写山腰间蓦然露出的亭榭,晚霞前用一个“断”字,亭榭前用一个“闪”字,这都使自然界的景象机趣盎然,活灵活现,令人感到仪态万方,千姿百态。在亭榭闪出后,又用一个“闲”字。一“闪”一“闲”,既蓦然,又悠然,想象丰富,意境悠远。
12、—宋代·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1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
14、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15、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16、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的春题湖上,宋代辛弃疾的念奴娇西湖和人韵,宋代徐元杰的湖上,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康与之的长相思游西湖,宋代辛弃疾的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宋代陈德武的水龙吟西湖怀古,宋代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哥
17、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8、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1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0、—宋代·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21、—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23、写有《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一首诗赞美西湖:
24、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体现出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25、五、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26、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7、三、四句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28、西湖的古诗:
29、采桑子欧阳修宋
30、饮湖上初晴后雨
31、本诗写出夏日西湖云散风轻,是避暑的好地方,歌女的华丽衣服,倒映水中,湖面歌舞飘荡,凉风满座,莲香入梦,让人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32、接天莲叶无穷碧,
3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4、—宋代·徐元杰《湖上》
35、念奴娇宋代:辛弃疾
36、山色空蒙雨亦奇。
37、这首诗层层渲染,句句紧凑,结构严密,造成逼人的气势。
38、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39、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40、到了第七句,“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令人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
4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42、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43、风光不与四时同。
44、浴把西湖比西子,套装浓抹总相宜。
45、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
46、风入松俞国宝宋
47、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48、水光潋滟晴方好,
49、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50、采桑子宋代:欧阳修
5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朝·苏轼
52、钱塘湖春行
5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5、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
56、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57、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58、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
59、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60、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
61、《钱塘湖春行》唐朝·白居易
6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6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5、映日荷花别样红。
66、花厌髻云偏。
67、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68、淡妆浓抹总相宜。
69、—唐代·白居易《春题湖上》
70、—元代·薛昂夫《西湖杂咏·夏》
71、本词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72、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
73、次句,句意是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人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
74、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5、日日醉花边。
7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7、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7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
80、—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1、一春长费买花钱。
82、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83、《题临安邸》宋.林升
84、长相思·游西湖康与之宋
85、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86、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
87、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88、湖上宋代:徐元杰
89、十、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90、四、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1、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92、上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93、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寄、湖水湖烟。
94、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
95、垂柳阑干尽日风。
96、六、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9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8、—元代·薛昂夫《西湖杂咏·秋》
99、1、《饮》宋·苏轼
100、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101、三、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0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10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朝·杨万里
104、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宠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105、九、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映湖光,逞新妆。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106、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107、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108、—宋代·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10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10、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11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2、2、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13、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114、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115、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116、—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17、八、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18、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
119、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120、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121、南高峰。北高峰。
122、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123、欲把西湖比西子,
124、毕竟西湖六月中,
125、相逢九里松。
126、五、六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
127、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128、暖风十里丽人天。
129、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