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石钟山记翻译精选87句

59

1、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5、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

6、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7、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8、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9、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10、①微风鼓浪(振动)

11、四、词类活用

12、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13、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14、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

15、游石钟山记(明)罗洪先  【原文】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扰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婴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婴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蠢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处在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注释】  (1)舣:停船靠岸。(2)本:推究。(3)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4)缘:攀着。(5)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后多用以指乘车。(6)桂旗:《楚辞·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王逸注:“结桂与辛夷以为车旗,言其香絜也。”后因以“桂旗”指神祇车上所树之旗。(7)森然:形容繁密。(8)扰佛氏:疑为人名。(9)错出:错,参差。(10)睇dì:(11)侧:倾斜。(12)甬: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器之口小中宽者曰弇。《周礼·春官》侈声筰,弇声郁(阻滞)。(14)应:《说文》当也。从心,声(声)。(15)婴:通“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卣yǒ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16)召:《正韵》直笑切,潮去声。(17)洑fú:水流回旋的样子。(18)刔Jué:剔。(19)顽悍:蛮横强悍。轮囷:硕大。

16、古之人不余欺也。

17、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18、中间空而多孔。

19、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20、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21、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扰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婴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婴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蠢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处在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注释】  (1)舣:停船靠岸。(2)本:推究。(3)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4)缘:攀着。(5)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后多用以指乘车。(6)桂旗:《楚辞·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王逸注:“结桂与辛夷以为车旗,言其香絜也。”后因以“桂旗”指神祇车上所树之旗。(7)森然:形容繁密。(8)扰佛氏:疑为人名。(9)错出:错,参差。(10)睇dì:(11)侧:倾斜。(12)甬: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器之口小中宽者曰弇。《周礼·春官》侈声筰,弇声郁(阻滞)。(14)应:《说文》当也。从心,声(声)。(15)婴:通“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卣yǒ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16)召:《正韵》直笑切,潮去声。(17)洑fú:水流回旋的样子。(18)刔Jué:剔。(19)顽悍:蛮横强悍。轮囷:硕大。

2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3、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4、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

25、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26、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27、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28、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29、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30、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31、①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识渊博,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32、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33、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34、三、一词多义

35、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3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37、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

38、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39、④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40、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41、②今义:天空之中。

42、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43、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44、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

45、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应当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古代的人不欺骗我啊”。在这里“古之人”当中的“之”,是一个助词,可翻译成“的”。“不余欺”三字是个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句。在这里,它符合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即否定句而且有代词做宾语,这个代词就是“余”,翻译成“我”;“欺”是动词,翻译成“欺骗”;这三个字就翻译成“不欺骗我”。

4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7、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48、词句出自: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朝代】宋。

49、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50、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51、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52、③水何澹澹(多么)

53、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54、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55、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56、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57、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58、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

59、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

60、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61、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62、六、句式

63、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64、游石钟山记(明)罗洪先  【原文】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

65、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66、至莫夜月明(暮)

67、是:所在皆是也(这样)

68、②记: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69、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70、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

71、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

72、五、古今异义的词

73、二、通假字

74、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75、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7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意思是于是能够看到人们所说的石钟山。

77、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78、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79、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80、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

81、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

82、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

8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8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85、七、难句翻译

86、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87、此句话见苏轼《石钟山记》。“空中”的意思就是“空于中”,即“中空”,“中”就是“中间”之意。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