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咏怀古迹其三优选好句36句

59

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体裁是七律,属于近体诗中的一种。律诗具有严格的格律的要求,全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同时对仗句有定字,每句诗句的韵脚都有固定的位置要求,诗中各字的平仄和声调也是固定。

4、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5、“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7、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8、杜甫〔唐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9、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10、“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汉元帝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省识,是略识之意。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11、咏怀古迹五首

1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1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译文

14、此诗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一去紫台”便说此事。“紫台”即紫宫,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这两句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其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16、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7、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18、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9、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20、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21、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22、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2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咏怀古迹其三》唐代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6、成千上万的山峦和山谷连绵不断,好像要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现在还留存着。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27、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8、《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全文

29、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30、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3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名句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3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3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哀怨”的主题。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34、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35、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36、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