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遥知兄弟登高处全诗

59

1、王维〔唐代〕

2、作品原文如下:

3、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遥知兄弟登高处,

6、王维的诗《九日九日忆山东兄弟》。

7、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8、这首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9、全诗如下:

10、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异乡:他乡、外乡。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独在异乡为异客,

16、遍插茱萸少一人。

17、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18、忆:想念。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20、中秋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中秋来临格外思念亲人。这句话是由每逢佳节倍思亲转化而来。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1、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22、静夜思(李白)

2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4、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2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6、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2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亲思乡之情的七言绝句。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原诗为:

30、重阳节。

31、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话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诗一开头遍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加倍。

33、佳节:美好的节日。

34、作者:王维(唐)

35、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36、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37、创作背景:

38、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9、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40、每逢佳节倍思亲,

4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

42、月夜忆舍弟(杜甫)

4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4、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4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6、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