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孔子关于仁义的名言警句及解释-集合60句

59

孔子关于仁义的名言警句及解释

1、论语中“礼”的名句

2、[论语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4、【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5、子曰:“信则人任焉。”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诚信是人们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具备诚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作者:孔子)

7、[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8、[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论语●宪问》)

10、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作者:孔子)

1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义为根本,始终坚守正义。

12、子曰:“知者不惑。”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智慧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智者应该具有清晰的思维和明智的判断力,不会受到迷惑和困扰。

13、【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14、礼之用,和为贵。

1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16、【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7、孔子有许多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句子,以下是其中一些:

18、[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19、论语中“义”的名句

20、[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2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2、子曰:“仁者爱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仁的看法,他认为仁者应该是爱人,即对他人充满慈爱和关心。

23、【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24、[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者,发乎礼,义者,发乎情,止乎心,正乎身。在儒家看来,行仁施义的先决条件为内心的`向善,所谓勤心诚意者也。心中信守诚信,方能宁静安心,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义者亦应以诚信为本。义之所存,诚信存之也,读《大学》《中庸》,一字以蔽之,诚也,诚包罗万象,诚信是它的具体体现。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8、[论语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9、【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0、[论语原文]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关于仁义的名言警句及解释

31、【译文】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32、[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3、【译文】孔子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34、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35、[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6、【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37、【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38、[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39、【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4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41、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4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者:孔子)

44、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强调了礼仪的作用,孔子认为礼仪的运用应该以和谐为贵,即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45、[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48、【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4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1、[论语原文]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2、德不孤,必有邻。

53、[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54、【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55、[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56、【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57、[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58、[论语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9、[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0、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不知其仁焉用佞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务:致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二,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两种解释意思相近。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有两种解释:一,指仁的效果。做到了前面所说的敬和恕,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注释:①讱:难、迟钝。《史记》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的话是针对他的缺点而说。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①,与人忠。虽之②夷狄,不可弃也。”注释:①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②之:动词,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宪问耻  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②”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注释:①宪:孔子的学生原宪。②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句话是原宪的问话。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  14·4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注释:①言:言论。有言是说出来,在言论上有所表现的意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注释:①不让于师:师字有两种解释:一,师长;二,作众字讲。遇到众人应做的事,应带头去做而不谦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的意思子张问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编辑本段孔子的仁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第一是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孔子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孔子论述施仁政于民的为政之道。孔子认为民为邦本,政治管理首重在民。因此,孔子倡导惠民政策的基点是如何利民,但他尽管满怀仁德之心,在当时不可能全心全意为民,因此,“尊五美,摒四恶”体现出对统治者利益和民众利益折中调和兼顾的政策导向。例如,他既要给老百姓实惠,又要让为政者少耗费;既要役使老百姓,又要照顾他们的实际困难,等等。总之,孔子是想既能照顾到统治者利益,又能照顾到老百姓利益。第二就是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要教育好别人,首先得教育好自己,使自己充实,自立,坚强.)第三仁的表现形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第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  仁的产生,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诗经里洵美且仁  其人美且仁  尚书里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二、“仁”的价值内涵。  三、“仁”的表现方式。  四、“仁”的实践价值。  仁对后世是有影响的!  在范仲淹《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柳宗元《天说》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编辑本段注释:  ①笃志: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②切问:切有几种解释:一,恳切;二,近,指切身有关的事;三,急,急切,急迫。编辑本段仁的定义就是“做正确的事”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多年以来,对仁的解释五花八门。《辞海》里说:仁是一种涵盖极广的道德范畴。《新华词典》里说:它是同情、友爱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将所有对仁的解释拿来比较的话,最后,一定会把自己搞糊涂。我们只是觉得仁是个好东西,比如说某某“不仁不义”的时候,肯定不是好话。可仁又不是简单的好,比如说某某“假仁假义”的时候,我们对仁的认识就彻底给混淆了。其实,《论语》的通篇都在阐述什么是仁,何必舍近求远去通过别人的理解来认识“仁”呢。先来看看《论语》中以下四段对“仁”的描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为人孝悌而又喜好犯上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追寻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后道会自然产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论语》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就是仁。一旦大家都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天下就达到仁的状态了。追求仁要由自己做起,不能归咎于他人。”颜渊问:“那具体怎样做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然不算聪明,但可以照着这几句话去做。”)《论语》第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就是仁)《论语》第十二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的就算是仁了。”子张问这五种美德都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可以不受轻侮,宽容可以赢得人心,守信可以得到人的信任,机敏可以建功,恩惠可以领导众人。”)《论语》第十七章。  通过上面四段我们可以看出“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关。第一段中有子的话告诉我们孝悌是仁的根本,可见仁不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基于前面讨论的那些基本概念的。第二段中孔子将认识礼,而自觉的受礼的制约称为仁。通过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对比可以得知,孔子思想中的“知礼”就是老子思想中的“知止”。知礼、知止是人生要得到“不殆”境界所必须的也是正确的方法。第三段和第四段中,仁又与爱、恭宽信敏惠这些美德联系在一起。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义”一样“仁”也是一个衍生概念。仁里面包括对事物的判断,在这一点上也与义类似。但是仁里面还包含着判断之后的行动,比如第三段中的“爱人”,第四段中的“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简单地说,仁就是做正确的事。《论语》第四章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原因。审视自己的过错,就知道什么是仁了!“)为什么审视自己的过错就了解仁了呢?过错是人所做的错误的事,了解这些错误的原由,就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也就是知道仁了。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