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两句,看来只是简简单单的话,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等感情,都含蓄在里面。
2、联系这些情况来体味,就可以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3、到火车这边时,儿子赶紧过来搀我,心中感到阵阵暖意。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他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儿子在路上也有可以解渴的吃食了,这下也放心了些。
4、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我虽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可是给儿子买橘子还是我自己去吧。我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再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感到有些不容易。我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我走到月台的栅栏外的小摊旁买了一些又红又大的橘子。
5、“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6、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7、“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8、平淡的话语里面有不平静的心情,它比千言万语更真挚,更感人。
9、我下车后还是有些担心儿子,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望着我走出去。我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他,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回去后我便很轻松的走!
10、(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11、(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2、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13、(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14、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15、临别前,年迈的父亲还不辞劳苦地要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
16、他说道:“爸爸,你走吧。”我往车外看了看,总觉得还缺点什么,突然想到儿子在路上还没有解渴食品,便对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17、“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18、(4)、“进去吧,里边没人。”
19、“进去吧,里边没人。”
20、当时,“我”要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21、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而且,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况且,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但父亲几番踌躇,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22、明知铁道不容易过,自己步履艰难,但为了儿子,父亲乐意去。这又是何等的关怀、体贴。
23、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