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文案圈圈-每一句都是经典文案

兰亭集序有哪些喜哪些悲-摘抄41句

59

1、“悲”则更深入地表达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无常和无奈的悲哀。他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有限,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逃脱生死的命运。这种悲哀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一种感叹。他在文中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看到曾经喜欢的事物在转眼间成为过去,这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2、作者不敢直内心对当世的愤懑,只能借助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兰亭集序》中作者的四喜是: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4、这里不涉及庸常所鄙视的喜新厌旧的道德问题,而是说人和事物本身会有一个新生兴盛与衰颓的过程。

5、他将对山水的审美升华至对生命的认知,从渺小的自己联想到无穷的宇宙,这恰恰体现了“死生亦大矣”,真正实现了他逍遥一生的终极目标。

6、兰亭集序

7、王羲之感受到的“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他通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终结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会。

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9、但是,在这茫茫的宇宙中,人生是何其短暂。人若是跟这永恒的宇宙,亘古的自然相比,终将是要消亡的。

10、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1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2、这在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但王羲之想表达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的强烈欲求与留恋。

13、《兰亭集序》的价值,就在于阐释了人生痛苦的必然,以及快乐的短暂。

14、眼看这美好的春光,大自然对自己的恩惠,志趣相同的知音,多想让时光停留在这一刻。王羲之沉浸在这美妙的自然中,越沉浸,就越发想将这种美好的体验一直留存。

15、王羲之希望,假如后世的读者读到篇序言的时候也会有所感慨。看似绝望的《兰亭集序》后半部分,其实暗藏了王羲之对生命、人生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16、其实在当时那个时候人跟人之间的说话都要悄悄在一间小房间里面说话,怕有人窃听,做人做事都十分谨慎。而放浪形骸其实也并不是某些人希望的生活,只是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然而这样的生活很快就消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17、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18、在这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悲同这个并无二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19、晋朝司马氏当政,司马氏性情残暴,治世无道,这是背景,而作者的悲大多由此而发。

20、眼前的美好景色、事物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美好都将一去不返,变为“陈迹”。作者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岁月的无情,心情自然由乐转痛。

21、作者感情由乐转悲,既是因为乐极生悲,也是因为想到了自己年纪渐长,人的生命有限,而自己却还未能实现心中抱负,只能寄托情怀于山水间,纵情放荡,如何不悲?

2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文。

23、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不甘为朝廷所用,就以悠游于山间为乐,也有风流晋朝多名士之说。而这些名士之中竹林七贤是代表,举阮籍为例,这个人狂放自大,整天喜游于山间,有时候坐在马车上任凭马车在山间疾走,到了傍晚大声放哭而回家。

24、《兰亭集序》中的“痛”和“悲”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25、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具体来说,他对“痛”和“悲”的理解和表达如下:

2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7、总的来说,“痛”和“悲”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情感体验,它们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生命有限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这些情感使《兰亭集序》具有了更深远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8、王羲之并不是因为个人得失而悲,而是因为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而悲。

29、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曾不知老之将至一作:不知老之将至)

30、“夫”字是发语词,在此作为意义转折的助词。

31、前句是“信可乐也”,对前面所述的“乐”之事作个总结,而转入感叹人生,转生悲也。

32、世界万物瞬息万变,况且人是会衰老的,等到自己对得到的或喜爱的东西感到厌倦时,那么先前的快乐就会跟着消失,惆怅也接踵而至;过去所喜欢的,也终将变成往事。

33、作者之四悲:人生短暂,盛事作者认为人生本来各有所乐,虽静躁有别,所好不同,但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不过,一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好花不常开,好景难长留,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另则再美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曾经的美景能给心灵带来的欢乐难再。

34、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35、于是,他想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纵使时代变迁,事情不同,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喜怒哀乐不会改变,人们的思想情趣也不会改变,“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6、“痛”可以理解为王羲之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他在文中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人们在相处中,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时专注于内心的想法,在室内畅谈;有时寄托于外物,放纵自己。虽然人们的爱好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喜欢的事物时,都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然而,当他们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时,情感也会随之变化,不禁感慨时光的匆匆。

37、由于世间无道皇帝昏庸,这些文人内心的苦闷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身怀才能却不愿躬身于朝廷。

38、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39、王羲之〔魏晋〕

40、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41、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