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做生意的宗旨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2、这家小店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很受顾客信赖。
3、〖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4、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妈妈准备给我买一套新衣服。
6、在冬风的气息里,我们还能闻出烤白薯的香气,烤羊肉串和煎油饼的香味,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美好的年代。
7、至于“童”,它最早可不是孩子的意思。“童”上面是“辛”。“辛”是什么?远古氏族相斗,被俘获的人沦落成奴仆,脸上被刺上字或图案并涂上颜色(称为黥面)。甲骨文里的“辛”就像黥面时用的雕刀。所以,“童”的本义是奴仆,后来专指未成年的奴仆,用于“书童”“家童”,《陈情表》中也有“内无应门五尺之童”的句子。之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童”在时间的打磨下慢慢褪去奴仆的含义,成为孩子的意思。
8、童年的事让我开心,让我回味无穷,让我难以忘怀。它在我的记忆大门里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忆。
9、小马做生意童叟无欺,大家都爱买他的东西。
10、童叟无欺是我们经商的一条基本准则。
11、[children]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详细解释 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列子·仲尼》:“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唐杜甫《羌村》诗之三:“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清金人瑞《下车行》:“儿童合掌妇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讴。”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广岛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
12、一群儿童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玩耍。
13、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14、量器统一,童叟无欺,纠纷就少,民间一团和气。
15、儿”的繁体字写作“兒”。“兒”看着很抽象,其实很科学。“兒”上半部分的笔画并没有封口,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古人发现婴儿头骨最初是没有闭合的。我们现在管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为囟门。“兒”下半部分为“儿”,是“人”的变形。小头盖骨没长全的人,自然是小孩子了。
16、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
17、三尺童儿,别在这里胡言乱语了
18、【童】我姓童却没有童话般的爱情
19、童叟无欺的商德,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应得到真正的发扬。
20、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并与各人民团体、国际组织、新闻媒体以及个人共同努力,把本公约规定的义务从单纯意向角度上的宣言转变成为改善所有中国儿童的生活的具体行动方案。《儿童权利公约》于1992年4月1日开始在中国正式生效。
21、童年是一条涓涓的小溪,它总是朝着心中的海洋流去,一路上汇聚成江河,滔滔不息。
22、家童都已经鼾声如雷。原句"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这是典型的描写恬淡生活的句子。表现手法是对比,一动一静,夜晚酒后寂静对家童的鼾声,表达了作者厌倦了官场生活和对这种恬淡的自足生活的向往
23、应该是童叟无欺[tóngsǒuwúqī]
24、家童鼻息已雷鸣的意思是家童鼾声如雷。
25、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6、我被一个儿童亲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