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还有遗漏的事,可以在结尾进行“补述”(可有可无)。
2、以判断作结。结尾是判断语言或类似判断语,起着总结全篇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白居易《买花》的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一判断指出,权贵们买一丛花价值十户缴纳的赋税。再如李绅《悯农》第一首结尾“粒粒皆辛苦”也是通过判断来说明粮食的来之不易。
3、最后才是“署名敬礼”“日期”,
4、以描状作结。同结尾写景相类似,但写的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人的情状。以描状作结,也是为了避免直说,在描状中寓含深意。如杜牧《秋夕》,写一少女在秋夜乘凉的活动,结尾是“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神话会使这少女在“卧看”之中产生联想,也从而引起读者的想象。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在描写边塞景象的同时反映了将士既坚持抗战又想念家乡的矛盾心情,结尾“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没有对将士们的矛盾心情没有直说,而通过对将士们的情状来表达。
5、写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6、朱子岩-那一世词:仓央嘉措曲:郭梵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刻我升起了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到来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得只为投下心湖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气息那一天闭...
7、以写景作结。古代诗词,结尾写景的为数很多,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诗词结尾自然多是写景,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诗词结尾也有很多写景的,作者将想说又不想直说的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耐人寻味。如岑参的《白雪歌》,是送别之作,结尾诗人不愿直说不忍离别,而是写了眼前之景“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雪地上留下马走过的蹄印引起诗人无限的情思,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8、开头写开头称呼,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9、然后是正文,
10、写结语,如:”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11、以抒情作结。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形式,在古代诗词中,无论是以抒情为主的,还是以写景、叙事为主的,都有以抒情作结的。以抒情作结,往往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汇总,用一、二句精警的话表现出来。如李白《将进酒》的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把诗中反复抒发的怀才不遇的郁结心情一下子倾诉出来。以抒情作结,最好的是结尾的抒情是全篇思想的升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便达到这一点,此诗作者从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最后表示,若有了“广夏千万间”以“大庇天下寒士”,纵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结尾的抒情确实将全篇的思想感情深化到难得的高度。
12、古风信开头一般会用提称语。对不同辈分的人提称语不同。写给尊长常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等词,对平辈则用台鉴,大鉴,恵鉴,英鉴等词,对晚辈则用青鉴,青览,收览等词。同时,针对收信人的不同身份,提称语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宗教界常用道鉴,政界,文化界常用勋鉴,台鉴较多。
13、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
14、以发问作结。诗词到结束时,忽又提出问题,这不仅能增加层次的起伏,而且还能留下联想的伏线。如曹邺的《官仓鼠》,在“健儿无粮百姓饥”之后提出“谁遣朝朝入君口”这一问题,虽没明确指出“百姓饥”的剥削者养活着“官仓鼠”,但却能让人想到,并且更加含蓄有力。结尾提出问题,不作回答,使人能展开联想。也有些诗词,
15、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
16、开头是“称谓”和“提称语”、“启事敬辞”、“开头应酬语”,
17、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18、同开头一样,结尾也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过,从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好的结尾形式,共读者借鉴。
19、结尾有“结尾应酬语”和“结尾敬辞”,
20、写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